首页 > 女生言情 > 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 > 第44章 营中观弊病,阳明点醒二公心

第44章 营中观弊病,阳明点醒二公心(2/2)

目录

地上不能有垃圾,被褥要叠整齐,像豆腐块一样。

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让士兵们能安心休息。

以更好的状态投入训练和战斗。”

“这些都是基础。

只有把这些基础打牢。

京营才有可能提升战斗力。

不然一切都是空谈。”

徐延德听后。

眉头皱得像个疙瘩。

手指挠了挠头,脸上满是为难:

“可……这些兵都懒散惯了。

平日里自由散漫,没人管得住。

突然管得这么严。

他们怕是会闹情绪。

万一有人带头闹事。

营里乱了套。

可怎么办?

到时候御史参一本。

说咱们苛待士兵。

麻烦就大了。”

王守仁目光坚定。

语气强硬得像块铁,没有半分退让:

“闹情绪也得管!

军纪涣散。

士兵们就没有规矩,没有约束。

战斗力自然就上不去。

真要是出了大事。

战场上节节败退。

蒙古人杀到京城脚下。

谁来负责?

是你们二位国公世子。

还是我王守仁?”

“恐怕到时候。

咱们都难辞其咎!

连陛下都得跟着担责。

被天下人骂‘昏君庸臣’!

你们愿意担这个骂名吗?”

张仑听后。

眉头也皱了起来。

嘴唇动了动,像是想说什么。

犹豫了半天。

才小声说道:

“王参军。其实……

咱们京营。也不一定真要上战场。

毕竟这里是天子脚下。

有九门提督的兵,有锦衣卫的缇骑。

能出什么大事呢?”

徐延德连忙点头。

跟着附和,语气里带着侥幸:

“是啊。有边军在外面挡着。

大同、宣府的边军。

肩负着抵御外敌的重任。

咱们京营。

意思意思就行了。

没必要这么较真。

难道还真要去跟蒙古人打仗啊?

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真刀真枪的。

会死人的。”

王守仁看着他们。

眼神里先是惊讶。

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随即染上一丝失望。

像看着两个不懂事的孩子。

他缓缓站起身。

走到二人面前。

声音不高。

却像锤子似的砸在地上,每一个字都重得很:

“二位国公世子这么想。

就大错特错了。

陛下为什么把我派来京营?

难道是让我来京营养老,享清福的?”

“如果只是想让京营维持现状。

当个‘摆样子’的花架子。

直接让你们张家和徐家守着。

不就是最好的安排吗?

何必多此一举。

派我来,还赐我尚方宝剑?”

“你们忘了去年大同卫的战报了?

蒙古小王子带着五千骑兵。

冲破了大同卫的三道防线。

杀到长城根下!

边军损失了三千人!

五座烽燧被烧!

若不是大同总兵周玉拼死抵抗。

带着亲兵冲阵。

蒙古人早就杀进关内了!”

“真要是边军顶不住了。

京营就是最后一道防线!

这道防线要是塌了。

天子脚下的百姓。

皇宫里的陛下。

谁来护?

你们以为。

那些蒙古人会因为这里是京城。

就手下留情吗?

他们烧杀抢掠。

可不会管你是勋贵还是百姓!”

这句话。

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

重重地打在张仑和徐延德脸上。

两人的脸。

“唰”地一下。

从红变成了白。

又从白变成了红。

羞愧地低下了头。

连脖子都红透了。

不敢再看王守仁的眼睛。

张仑猛地想起父亲临走前的叮嘱。

父亲把传家的玉佩塞给他。

手指捏着他的手腕。

一脸严肃地说道:

“陛下让你多听王参军的。

别耍小性子。要以大局为重。

陛下是真想整顿京营。

提升京营的战斗力。

不是闹着玩的。

你可要上点心。

别给陛下丢脸。

也别让咱们英国公府蒙羞!”

徐延德也想起父亲的话。

父亲坐在太师椅上。

喝着茶,语重心长地说道:

“新皇跟先帝不一样。

有魄力,有手段。

做事雷厉风行。

眼里容不得沙子。

他让你配合王参军。

就是信任你。

你可别给陛下添麻烦。

要尽心尽力把事情办好。

京营要是强了。

咱们徐家脸上也有光。

要是京营垮了。

咱们这些勋贵。

也没好果子吃!”

是啊。

陛下要是不想用京营。

不想提升京营的战斗力。

何必费这么大劲。

又是改编制。

又是派参军。

还赐尚方宝剑?

他们怎么就没想明白呢?

怎么就只想着“摆样子”。

不想着“保家国”呢?

张仑深吸一口气。

猛地抬起头。

眼神中透露出从未有过的坚定。

“啪”地一拍大腿。

声音震得案上的茶杯都晃了:

“王参军说得对!

是末将糊涂了。

是末将鼠目寸光。

只想着‘安稳’。

没有理解陛下的良苦用心!”

“陛下是真的要用京营。

是要提升京营的战斗力。

让京营成为国家的坚强后盾!

不是让咱们当摆设的!

末将知错了!

以后一定跟着王参军好好干!”

徐延德也跟着抬起头。

脸上满是诚恳,还有愧疚:

“没错。是末将想简单了。

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

光顾着怕麻烦。

忘了咱们身为勋贵的责任。

王参军。

你说怎么整。

咱们就怎么整。

哪怕是让这些兵油子脱层皮。

我们也绝不含糊!

一定全力配合!”

王守仁见他们终于想通了。

心里松了口气。

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紧绷的肩膀也松了下来:

“那好。咱们从今天开始。

就着手进行整顿。

先从纪律抓起。

这是提升战斗力的关键。

一步都不能错。”

“我会制定一套新的操练章程。

详细规划士兵们的训练内容和时间安排。

包括晨练、午练、晚练的科目。

都写清楚。”

“二位国公世子。

麻烦你们派些得力的将官配合我。

最好是打过仗、懂军纪的。

确保整顿工作能顺利进行。

别让那些‘老油子’将官拖后腿。”

张仑拍着胸脯。

声音洪亮得像打雷。

震得帐子都嗡嗡响:

“没问题!

末将这就去安排。

挑选一些从边军回来的将官。

他们打过蒙古人。

懂军纪,也镇得住兵油子。

让他们全力配合王参军。

谁敢不听话。

末将先抽他二十鞭子!

再革去官职!”

徐延德也说道。

眼神里满是坚定:

“我去通知各营的千户、百户。

让他们做好准备。

告诉士兵们。

从今天起。

谁要是再敢偷懒、违规。

军棍伺候!

别想再混日子了!

不想练的。

趁早滚出京营!”

看着他们匆匆离去的背影。

王守仁笑了笑。

走到帐门口。

掀开门帘。

望着外面的演武场。

心中充满了希望。

他相信。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

只要纪律能整顿好。

京营就有救。

事情。总算有了个好的开始。

京营的未来。

一定会充满光明。

没过多久。

张仑和徐延德就回来了。

身后跟着五个将官。

个个腰杆笔直。

眼神锐利。

身上带着战场留下的伤疤。

一看就是能办事、敢管事的。

张仑走到王守仁面前。

脸上带着由衷的佩服:

“王参军。末将真是服了。

您才来一天。

就把京营的情况摸得这么清楚。

对问题看得如此透彻。

比我们这些在京营待了十几年的都明白。

实在是令人敬佩。

末将以后。

就听您的调遣!”

徐延德也跟着点头。

语气里满是赞叹:

“是啊。陛下真是没看错人。

派您来整顿京营。

是最明智的选择。

要是早来几年。

京营也不至于成现在这样。

以后。您指哪。

我们就打哪!”

王守仁摆了摆手。

脸上露出谦逊的笑容:

“二位国公世子过奖了。

只是在下看得仔细了些。

对京营的问题多留意了一些。

谈不上‘敬佩’。”

“好了。不说这些了。

咱们来商量一下具体的章程吧。

把整顿工作落实到实处。

比如晨练练什么。

午练怎么安排。

还有怎么惩罚违规的士兵。

都得一一敲定。”

大帐里。

几个人围坐在一起。

案上摊开了纸。

笔墨也摆好了。

气氛热烈而严肃。

他们认真讨论着操练的细节。

从训练科目的设置(晨练跑步练体力,午练兵器练技巧,晚练阵法练配合)。

到训练强度的把握(每日跑步十里,劈刀三百次)。

再到训练时间的安排(卯时三刻集合,酉时三刻解散)。

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时不时有人争论几句。

比如张仑说“劈刀三百次太多,士兵会累垮”。

王守仁反驳“蒙古人砍人不会手软,现在多练一次,战场上就多一分活的机会”。

很快又达成一致,改成“先两百次,循序渐进”。

阳光透过帐篷的缝隙照进来。

一缕缕光线落在他们身上。

落在摊开的纸上。

仿佛给他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也仿佛落在了京营的希望上。

预示着京营即将迎来新的变革和发展。

那些懒散的士兵。

生锈的兵器。

瘦弱的战马。

终将成为过去。

只是。

王守仁心里清楚。

这只是开始。

后面还会有更多的阻力——

比如那些习惯了“混日子”的老将官。

比如户部军饷的及时供应。

但他不怕。

有陛下的信任。

有张仑、徐延德的配合。

再难的坎。

他也能迈过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