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游客(2/2)
陈如轩点点头:“要去!咱们一起去看看,争取明天就能把样品拿到线上商城试卖。”
到了食品加工厂,工人们正在忙着生产野生菌干货,张厂长拿着包装好的样品给陈如轩看:“陈总,您看,这是包装好的干货和汤料,质量都没问题,您尝尝。”
陈如轩尝了尝干货,味道很鲜,他说:“很好!咱们今天生产五十份样品,明天让林薇拿到线上商城试卖,定价的话,干货每份二十元,汤料每份二十五元,比市面上的同类产品便宜一点,吸引更多客户购买。”
周三,野生菌新产品的样品在网上上架,没想到当天就卖了三十多份,还有很多客户在评论区说味道好,想回购。
陈如轩高兴地说:“看来咱们的新产品很受欢迎,赵建明,咱们下个月开始批量生产,满足客户的需求。”
赵建明点点头:“好的陈总,我这就安排种植基地的村民们多采摘野生菌,保证原材料供应。”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的各项工作都在顺利推进,展览馆的地基已经打好,木艺工坊的定制订单越来越多,野生菌新产品的销量也在增长,文旅公司的第一批游客也快到了。
陈如轩站在初具雏形的展览馆地基前,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钢筋水泥的骨架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
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和机器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希望的建设交响乐。
村支书拿着图纸走过来,指着地基的轮廓。
“陈总,你看,按照这个进度,两个月完成主体结构肯定没问题。”
“石匠那边也传来了消息,‘乡村振兴展览馆’七个字的设计图已经好了。”
“用的是咱们后山青石的材质,雕刻风格就按你说的,融合木纹的流畅感。”
“太好了!”陈如轩仔细看着图纸。
那七个字的设计苍劲有力,又带着几分乡土的质朴。
这非常符合他对展览馆的定位——“既展现乡村的现代活力,又不失传统的根脉”。
这时,他的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林薇发来的消息:“陈总,文旅公司的第一批游客预订了下周三到达,一共三十五人的团队,行程两天一夜。”
“住宿已经协调好了村民家的空余房间,餐饮也安排了各家轮流提供特色菜。”
“另外,他们特别提出想体验木雕和野生菌采摘。”
陈如轩立刻回复:“收到。”
“体验活动我来协调。”
“木雕体验请李师傅准备一些简单的半成品和工具,确保安全又有趣。”
“野生菌采摘让赵建明带队,去规划好的安全区域,提前做好讲解和准备。”
他放下手机,对村支书说:“第一批游客要来了,这是对我们接待能力的第一次实战检验。”
村支书脸上笑开了花:“放心,村民们早就盼着了,家家户户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就等客人来呢!”
陈如轩心里有了底,脚步匆匆地赶往木艺工坊。
工坊里,李师傅正带着徒弟们赶制新的订单,刻刀与木头接触发出沙沙的声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香。
陈如轩把游客体验木雕的事情说了。
李师傅一听,捋着胡子笑了:“这是好事啊!让城里人也尝尝咱们手艺的乐趣。”
“王浩!”他转头喊道,“你带两个师弟,准备些平安牌的半成品,把边角都打磨光滑喽,再备好几套轻便安全的刻刀。”
王浩响亮地应了一声,脸上是掩不住的兴奋:“保证完成任务!我还能给游客讲讲我的学习经历呢。”
陈如轩赞许地点点头,王浩这个曾经内向的少年,如今已能独当一面了。
离开木艺工坊,他又去了野生菌种植基地。
赵建明正蹲在地里,查看菌棒的生长情况。
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额上还带着汗珠。
“陈总,你回来得正好,你看这波菌子长势多好!”
陈如轩说明了来意。
赵建明一拍大腿:“没问题!西山那边有一片林子,环境好,路也平缓,正好适合采摘体验。”
“我亲自带队,提前一天去检查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还会准备好小篮子和讲解手册,让游客玩得开心,学得明白。”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村子都围绕着首批游客的到来而高效运转起来。
林薇带着几个姑娘,把预定接待的村民家又检查了一遍,床单被褥都换上了崭新的,还细心地在每个房间放了野花。
负责餐饮的几家农户反复演练着菜单,力求把最地道的乡村风味呈现出来。
陈如轩更是事无巨细,一一过问,从路线规划到应急方案,都做了周密安排。
周三清晨,阳光洒满村口。
一辆中巴车沿着新修的柏油路缓缓驶来。
陈如轩、村支书带着几位村民代表,早已等候在那里。
车停稳,游客们鱼贯而下,好奇地打量着这个群山环抱、清新秀美的小村庄。
简单的欢迎仪式后,林薇和王浩作为向导,带着游客们前往安排好的农户家安置。
下午,木艺工坊体验活动率先开始。
工坊里格外热闹,李师傅先简单介绍了木雕的历史和基本技法。
王浩和师弟们穿梭在游客中间,耐心地指导他们如何运刀。
起初有些笨拙的尝试,渐渐变成了专注的雕刻,成功的欢笑和偶尔的小失误惊叹声此起彼伏。
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看着自己手中初具雏形的“福”字牌,惊喜地说:“没想到我也能雕出来,这比买来的纪念品有意义多了!”
傍晚,农家小院里飘出诱人的饭菜香气。
村民们用自家种的蔬菜、养的土鸡、新采的菌子,烹制出一桌桌丰盛而朴实的菜肴。
游客们围坐在一起,吃得赞不绝口,气氛融洽得像久别重逢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