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蜡染+文旅(2/2)
陈如轩接过笔记本,仔细翻看了起来,里面的内容非常详细,还有不少老照片和手绘的乡村地图。
“太好了,这些资料非常珍贵,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资料设计一系列‘乡村文化美术课’,让孩子们用画笔记录乡村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陈如轩激动地说。
退休教师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以后我就负责给孩子们讲乡村文化故事,你负责安排美术老师教孩子们绘画,咱们一起把这门课程做好。”
就这样,“乡村文化美术课”很快就开设起来了,孩子们跟着退休教师了解乡村的历史故事和苗族的传统习俗,然后用画笔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记录下来,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蜡染体验点展示,还通过反馈工具的“爱心捐赠”板块,被不少爱心人士收藏,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购买美术器材和书籍,帮助更多乡村孩子。
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联系陈如轩,希望能引进他们的美术教育项目,陈如轩也开始着手制定项目推广计划,准备把这个项目推广到更多的乡村。
这天,陈如轩正在办公室制定推广计划,老木匠突然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新做的画架。
“陈总,你看这个画架,我们在上面刻了不同乡村的特色图案,比如有的刻着梯田,有的刻着古镇,这样推广到其他乡村时,孩子们就能用到带有自己家乡特色的画架了。”
陈如轩接过画架,仔细看了看,上面的图案栩栩如生,充满了乡村特色,他高兴地说:“老木匠,你太有心了,这个设计非常好,以后推广项目时,我们就用这种带有乡村特色的教具,让孩子们更有归属感。”
老木匠笑着说:“只要能帮到孩子们,我做什么都愿意,现在合作社的规模越来越大,周边村子的很多木匠都加入进来了,我们还成立了专门的设计团队,根据不同乡村的特色设计教具。”
陈如轩点点头,心里满是感动,他知道,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人为了乡村教育和发展默默付出,这个项目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接下来的几个月,陈如轩带着团队去了很多乡村,推广美术教育项目,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会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教育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具设计,确保项目能真正适合当地的孩子。
在推广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有的乡村交通不便,教具运输困难;有的乡村缺乏美术老师,课程难以开展等。
但陈如轩和团队并没有放弃,他们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比如和当地的物流企业合作,解决教具运输问题;邀请城里的美术老师定期下乡支教,同时培训当地的老师,解决师资短缺问题。
这天,陈如轩收到了一封来自偏远乡村孩子的信,信里夹着一幅画,画的是一个小小的美术教室,里面有很多孩子在开心地画画,旁边还有一行稚嫩的字:“谢谢陈叔叔,让我们也能学画画,我以后想当一名画家,把家乡的美景都画下来。”
陈如轩看着信和画,眼睛湿润了,他知道,这就是他坚持做这个项目的意义所在,虽然过程很辛苦,但只要能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听到孩子们的梦想,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回到村里,陈如轩把这封信和画展示给团队成员和村民们看,大家都很感动,纷纷表示会继续努力,把项目做得更好,帮助更多乡村孩子实现梦想。
这天晚上,村里举办了一场“乡村美术节”,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的美术作品,苗族大妈带着村民们表演了蜡染技艺,老木匠展示了他制作的特色教具,退休教师则给大家讲了乡村的历史文化故事。
文旅局的工作人员也来了,还带来了不少媒体记者,对“乡村美术节”进行宣传报道,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偏远乡村的美术教育项目,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支持乡村教育的行列中来。
美术节结束后,陈如轩站在学校的操场上,看着满天的繁星,心里满是希望。
他知道,乡村教育的道路还很长,但只要有大家的支持和努力,只要能让更多乡村孩子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就会一直坚持下去,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天,陈如轩又开始忙碌起来,他要去周边的乡村考察,制定新的项目推广计划,还要和爱心企业洽谈合作,为乡村学校争取更多的资源。
虽然每天都很忙碌,但陈如轩的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好,乡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多乡村孩子的梦想也会在美术的滋养下,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教具制作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不仅能满足本地及周边乡村的教具需求,还开始向更远的乡村供应教具,甚至有一些城市的学校也来订购带有乡村特色的教具,合作社的名气越来越大。
苗族蜡染体验项目也越做越好,除了本地游客,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甚至有外国游客专门来体验蜡染制作,苗族蜡染文化也通过这个项目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
退休教师整理的乡村文化资料也越来越丰富,他们还出版了一本《乡村文化美术教材》,不仅在本地乡村学校使用,还被推广到了其他地区的乡村学校,让更多孩子了解乡村文化和民族文化。
反馈工具也在不断升级,新增了“在线美术课堂”功能,城里的优秀美术老师可以通过这个功能给乡村孩子上课,解决了乡村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孩子们也能接触到更优质的美术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