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暴露出的问题(1/2)
正当公司业绩再上台阶时,陈如轩想着去公司在江南市的几个校区探望慰问一下。
接着他将助理刘晓华唤来,向他细细地问了关于现在各个校区的情况。
刘晓华也就面对着陈如轩,结合着一些数据,向陈如轩细细地分析了校区的情况。
“陈总,眼下各大校区都是张效伟张副总在管,张副总的能力以及魄力没什么问题,不过近些天来,在招生上还是没有达标。”
陈如轩指尖轻轻敲了敲办公桌的边缘,目光从刘晓华递来的报表上移开,眉头微蹙却没立刻说话,显然是在琢磨“招生未达标”这几个字背后的关键问题。
办公室里静了几秒,只有中央空调出风口偶尔传来细微的风声,刘晓华站在桌前,手里还捏着那几张记录着校区数据的纸,等待着陈如轩的下一步指示。
终于,陈如轩开口了,声音比平时稍沉些,却依旧保持着沉稳:“没达标,具体差多少?是所有校区都这样,还是有个别拖了后腿?”
刘晓华立刻挺直了些身子,把报表翻到第二页,指着上面用红色标注的数字:“陈总,目前江南市三个校区——城东、城西、城南,整体差了月度目标的22%,其中城东校区最明显,差了近30%,城西和城南分别差18%和15%。”
陈如轩点点头,手指在桌面上点了点“城东校区”那行字,问道:“城东之前不是一直挺稳的吗?去年这个时候,他们还超额完成了10%,怎么这次掉得这么厉害?”
刘晓华早有准备,顺着陈如轩的问题往下说:“我问过城东校区的负责人李敏,她说是上个月中旬,城东那边新开了两家连锁教育机构,一家主打‘99元体验课’,另一家跟当地的小学搞了‘课后托管合作’,抢了不少客源,尤其是低龄段的家长,很多都被低价和‘托管+补习’的模式吸引走了。”
“低价?”陈如轩挑了下眉,眼神里多了几分审视,“我们的课程定价虽然比普通机构高,但核心是师资和课程体系,他们就没跟家长强调这些优势吗?”
“李敏说强调了,但很多家长一开始听着‘99元’就动了心,加上那两家机构开业搞了不少活动,发礼品、做亲子游戏,场面搞得很大,咱们城东校区这边没及时跟上活动节奏,就显得有点冷清。”
刘晓华补充道,语气里带着点无奈。
陈如轩沉默了片刻,手指划过报表上“城西校区”的名字,又问:“城西呢?城西周边小区多,生源一直比较稳定,怎么也差了近两成?”
提到城西,刘晓华的语气稍微缓和了些:“城西主要是人手问题,他们的招生主管王鹏上个月家里老人生病,请假了半个月,临时让一个代课老师顶班,那老师没做过招生,很多家长的咨询电话没及时回,还有两场体验课因为报名人数不够取消了,家长那边有不少抱怨。”
“代课老师顶招生主管?”陈如轩皱了下眉。
“张效伟没及时从其他地方调人过去吗?这种关键岗位空缺,怎么能随便找个人顶?”
刘晓华犹豫了一下,还是如实说:“张副总当时想从城南调人,但城南校区那段时间正好在跟附近的幼儿园谈合作,人手也紧,后来就想着等王鹏回来再补进度,没想到拖到现在,差距就拉开了。”
陈如轩没再追问,而是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滑过喉咙,却没完全压下他心里的疑虑——张效伟的能力他是认可的,当年江南市市场刚开拓的时候,就是张效伟带着团队一点点打开局面,怎么这次遇到问题,反应会慢半拍?
他放下茶杯,看向刘晓华:“城南校区差15%,又是因为什么?城南跟幼儿园的合作不是快谈成了吗?没带来新的生源?”
“合作是谈成了,上个月底还搞了一场亲子活动,来了二十多个家庭,但转化率太低,只有3个家长报名。”
刘晓华解释道:“赵琳说,家长们对课程内容挺感兴趣,但担心孩子刚上幼儿园,适应不了咱们的课程节奏,想再观望两个月,还有几个家长觉得咱们的课时费太高,跟其他机构比没太大优势。”
“观望?”陈如轩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陷入了思考——低价竞争、人手不足、转化率低,三个校区的问题看似各不相同,实则都指向了“应对市场变化不及时”和“内部资源调配不当”,这恐怕不是单纯的“招生技巧”问题。
过了一会儿,他抬头看向刘晓华:“你跟张效伟沟通过这些问题吗?他怎么说?”
“我上周跟张副总提过一次,他说已经在想办法了,城东那边准备搞一场‘名师公开课’,城西等王鹏回来就重新梳理招生流程,城南也在调整课程介绍,突出‘幼小衔接’的优势,只是目前还没看到明显效果。”刘晓华回答道。
陈如轩点点头,没再多问刘晓华,而是拿起手机,翻到张效伟的联系方式,却没立刻拨过去——他知道张效伟好强,直接打电话问,恐怕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在质疑他的能力,毕竟张效伟带了许久的团队,没出过这么大的纰漏。
他放下手机,对刘晓华说:“这样,你明天去江南市一趟,亲自去三个校区看看,不用提前跟张效伟说,也不用跟校区负责人打招呼,就以‘总部巡查’的名义,看看一线的实际情况——招生顾问怎么跟家长沟通的、课程体验怎么样、员工的状态好不好,都记下来,回来跟我汇报。”
刘晓华立刻应下来:“好的陈总,我明天一早就出发,下午去城东,后天去城西和城南,争取周四晚上回来给您交报告。”
“不用急,”陈如轩摆摆手,语气放缓了些,“重点是把情况摸透,尤其是家长的真实反馈,还有员工们有没有什么想法,不用怕听到不好的话,越真实越好。”
“我明白,陈总。”刘晓华把陈如轩的要求记在笔记本上,又问,“那张副总那边,我要不要跟他提一句我去那里了?”
陈如轩想了想,说:“不用特意说,等你到了那里,要是碰到他,就说我让你去看看校区的日常运营,别提‘招生未达标’的事,免得他有压力。”
刘晓华点点头,知道陈如轩是想先了解真实情况,再跟张效伟沟通,避免先入为主的判断,这也是陈如轩一贯的做事风格——不轻易下结论,凡事讲究“眼见为实”。
交代完这些,陈如轩让刘晓华先回去准备,自己则留在办公室,重新拿起江南市校区的报表,逐行看着上面的数据。
他也偶尔在旁边写几句备注——城东的“低价竞争”,不能跟着打价格战,得突出差异化;城西的“人手不足”,要尽快补充专业招生人员,不能再让代课老师顶班;城南的“转化率低”,得优化课程介绍,甚至可以推出“短期体验课”,降低家长的决策门槛。
不知不觉,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办公楼里的员工大多已经下班,只有陈如轩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流,心里却在盘算着江南市的情况——江南市是公司除总部外最重要的市场,三个校区的业绩直接影响着公司全年的目标,这次招生未达标,要是不及时解决,恐怕会影响后续的扩张计划。
他拿出手机,给张效伟发了一条微信:“张总,最近江南市校区那边辛苦你了,下周我有空,想过去看看,咱们一起聊聊校区的情况,你看哪天方便?”
没过几分钟,张效伟就回复了:“陈总,您随时来都行,我这边随时有空。要是您下周过来,我提前把三个校区的负责人叫过来,咱们一起开个会,正好汇报下最近的工作。”
陈如轩看着回复,笑了笑——张效伟还是这么干脆,只是字里行间似乎带着点急于证明自己的意思,看来他也知道这次招生的问题不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