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1/2)
(今天这是第二章了,别漏了前面一章)
新封的宁王持有传国玉玺……这事迅速在唐国传开,朝野震惊之余,也是暗暗窃喜:难道宁王真的上承天命、有真龙之质?
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甚至质疑玉玺是假的,但宁王既然敢在自己的册封典礼上给各国使臣传看,那必定是有把握的。
诸国之中,出仕过后晋的老臣们还活着,都曾见过这枚玉玺,是真是假还是能一眼分辨的。
有传国玉玺作为引子,宁王的各种传闻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成了街谈巷议的焦点。
有人说她一夜屠尽洛京权贵,长街血夜让人闻风丧胆,连魏王都死在她的手中。
虽然朝廷已经驳斥辟谣,但魏王一直没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人说她下一步要洗刷先辈的耻辱,夺回失落的江东十四州。
就因为她在宴席间的一句“不能仰人鼻息”,现在长江以北的大周守军枕戈待旦、风声鹤唳。
还有人说她要跟北燕结盟,平分中原河山、打造女主天下。这又被一群迂腐守旧之人大骂牝鸡司晨,国将不国。
与宁王的顺风顺水、光芒万丈相比,大周王朝却显得时运不济,仿佛走了背字一般。
因为郭无为之死,西路军孤悬一方,如今要想撤回,只能从团柏谷硬闯。
有了北燕军队的增援,梁国在团泊谷的压力大减,大周军队被堵住了回返的道路,两军发生激烈交锋,最后大周的西路军硬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却是死伤惨重。
局势变化如此迅速,这时候再谈什么攻占晋阳已经毫无意义,反而应该另派一路大军前去拦截北燕追兵,以防他们趁胜杀到璐州,直入黄河中原地区。
皇帝派去了关南兵马都监李汉超。他长期镇守关南,以勇悍和善治边防著称。
李汉超不仅善攻,更是善守。
他在救出被围周军后,果断占据险要,断后阻击了北燕追兵。北燕大军因为粮食辎重转运不上,不能久战在外,最终还是退兵了。
皇帝临危不乱,调配得宜,终于将这一场滔天兵灾扼杀在萌芽之中。但他却是面色沉重,毫无欢喜之意。
武德使彭知信传来消息:经过他们的调查,王全斌等人贪墨财物粮饷,暴虐残杀蜀地军民,一切罪状全部属实。但有人在暗中支持叛军,策动方彦、全师雄起兵作乱,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双翻云弄雨的无形大手,除了李琰,没有第二个人选。
皇帝看着手头的奏报,不禁冷笑出声,随后长长的叹了口气。
跟随他已久的王继恩却听出了其中的不祥杀意。
“枢密院的意见是什么?”
御前秉笔学士窦仪如实禀报道:“枢密院也认为应当严惩,但如今平乱是当务之急,应该先让他们戴罪立功。”
皇帝直接把奏折扔到他脚下,“抱薪救火,只会越烧越旺。”
“蜀地百姓原本就对他们恨之入骨,现在靠他们来平叛?是想激得剩下的人都参与叛乱?”
“朕不缺这几个人才,也不指着他们戴罪立功!”
皇帝眉宇间闪过雷霆之怒,终于做了决定:“将王全斌等二十三人全部缉拿回京,蜀地平叛之事交由邵然一人负责!”
窦仪有些诧异:邵然的资历尚浅,没想到皇帝却这般委以重任。他没有再问,直接秉笔拟旨。
等窦仪退下后,皇帝又开始看下舆图,他的心中升起新的隐忧。
从后梁到他的大周,一直以来都是尽量避免被南北夹击,这是一个基本国策。
现如今,北边跟北燕梁国联军的激战尚未平息;西南面,原本平定的巴蜀又起了叛乱。
在他统治下的大周王朝军力强盛,硬是支撑住了两线作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