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2/2)
傍晚,苏瑶、老周、苏婉和二柱子围在苗床边。苏瑶指着两边截然不同的秧苗,声音平静却带着沉重:
“看来,是灵泉水的问题。”
“啥?”二柱子瞪大了眼睛,“泉水不是好东西吗?玉米、板蓝根用了都那么好!”
“好东西,用过头了,也会变成坏事。”老周吧嗒着旱烟,浑浊的眼睛里透着了然,“就像人吃补药,吃对了强身,吃多了上火。这秧苗太小,太嫩,禁不住那么浓的‘补’。”
苏瑶点了点头:“老周叔说得对。之前玉米、板蓝根都是成株,耐受力强。这秧苗太娇弱,我们又是浸种,又是浇灌,浓度可能没掌握好,加上那几天日头好,水分蒸发快,实际留在苗床土壤里的有效成分浓度可能超出了秧苗的承受范围。”
她想起之前浸种和初期浇水时,为了保证出芽率和苗势,她下意识地采用了效果更显著的、稀释度较低的灵泉水比例,生怕亏待了这些金贵的种子。
“那……那现在咋办?”苏婉看着那一小片恢复缓慢的僵苗,忧心忡忡,“这些苗还能不能要?会不会影响收成?”
苏瑶沉默了片刻,目光扫过那片略显孱弱的秧苗,又看向大部分长势良好的区域。
“受影响是肯定的了,”她实话实说,“这片僵苗,就算缓过来,长势也会落后一大截,移栽后能不能跟上大部队,还很难说。”
一阵压抑的沉默笼罩了几人。本以为躲过了暴雨,迎来了希望,没想到在育苗这最基础的一环上,竟然因为自己的“精心”过度而出了岔子。
“怪我,”苏瑶深吸一口气,声音里带着自责,“太心急了,总想着把最好的都给它,忘了过犹不及的道理。”
“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老周磕了磕烟袋锅,“想想接下来咋弄。这些苗,是留是弃?”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苏瑶身上。
苏瑶看着那片僵苗,眼神复杂。丢弃,意味着本就宝贵的种子雪上加霜;留下,则要投入更多精力,承担可能影响整体产量的风险。
片刻后,她抬起头,眼神恢复了坚定:“不弃。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些苗,我们单独划出一小块田来移栽,精细管理,就当是积累应对这种情况的经验。”
她转向苏婉和二柱子:“记录要更详细,这两批秧苗,从移栽到收获,所有的数据都要分开记录,长势、分蘖数、穗大小、产量,一个都不能漏。”
“另外,”她看向老周,“老周叔,接下来所有秧苗的管理,全部改用更低浓度的灵泉水,具体比例,我们根据这批正常秧苗的长势,再小心调整。宁可慢一点,稳一点,也绝不能再出问题。”
“成!”老周重重点头。
二柱子和苏婉也立刻应下。
夜色渐深,育苗棚里点起了马灯。苏瑶独自一人站在苗床边,看着灯光下明暗分明的两片秧苗。一片生机勃勃,一片挣扎求生。
这一次的挫折,像一盆冷水,浇熄了她因前期顺利而滋生的一丝急躁。科学种植,来不得半点想当然,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她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一株僵苗略显坚硬的叶片,低声道:“对不住,是我太急了。以后,咱们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