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财经周刊 > 第245章 考据主义

第245章 考据主义(2/2)

目录

第二天,大会继续。

李长安开牌就拿出苏轼兄弟昨晚加班做出的雄文,以历史上重点观测的二十个国家或朝代为分析目标,佐证一个昏聩的决定,是如何决定帝国走向的。

帝国的崩溃,总是从财政的崩溃先开始。

无论是周天子,还是鲁庄公,或者楚庄王,秦始皇,统统一样。

当朝廷做出的决策消耗尽了经济活力,使得民间越来越匮乏,就会引起雪崩一样的民变。

历史证明,想要防患于未然,必须有限扎住财政的口袋,不让昏聩的决策者为所欲为。

韩琦一党本以为胜券在握,昨天明明把李长安怼的词穷,怎么今天又缓阳了。

经义大师王安石平静之下藏着笑意,似乎早已经料到,李长安必然会反击,而且会另辟蹊径。

今天他不打算发言了,新党要往后稍一稍,把丢脸的机会留给后党。

韩琦无奈,只能派手下大将王珪出战。

王珪继续强调,君臣纲常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华夏道德的核心理念,是自古以来不可变更的真理。

君贤,则臣明;君不贤,则诤!

但劝谏和约束不是一回事儿,当臣子的,不能越矩,不能以下犯上,那样天罡颠倒,世界就乱了。

李长安问道:如何保证天下不被昏君、佞臣们,拖入崩溃的局面?

王珪斩钉截铁,只要人人为君子,争做贤臣、诤臣,必然就能致君尧舜,就能不出现昏君。

“请用历史来证明!”

李长安就一句话,用事实来当论据,别老扯后人伪作的圣贤之语。

这下王珪没辙了,不让掉书袋,那还有什么优势。

翻过来调过去,还是谁谁说,谁谁云,反正就是没有事实。或者以一点盖全貌,拿闪光点当永恒。

不光李长安听着鄙视,连现场其他派别的士大夫和勋贵,也觉得王珪在胡搅蛮缠。

今天的辩论不激烈,可引起的思潮,远超昨日。

这种跨越朝代的,从起始到当下的,对一个问题的举证型研究方法,打开了人们的思路。

过往,人们讨论一件事情,总是把太早的时代忽略不谈,只看当前的的几十年。

这样的好处是着眼于实际,坏处么,就是永远也看不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李长安这种新的思路,引发了人们对其他问题的连锁思考。

“几率”,这是李长安今天屡屡提及的概念。

不讲信心,不讲天命,只讲实际存在的几率。不需要谁用伟大的人格来担保,因为历史证明了,没用。

当一件坏事有几率发生时,他就一定会发生,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午间休会,李长安找到富弼,把近几日截获的进京军报给他。

西夏真的入寇了,人数还不确定,分三个方向,目的估计还是来抢劫粮食和铁器。

这帮蛮子被大唐技术扶持了几百年,还是没学会精耕细作和金属冶炼。只能不断地抓汉人,让汉人来替他们干活。

说来也奇怪,同样是没有科学素养,对科学原理一无所知的人。党项人就是做不好这种在李长安看来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事。

富弼看了消息,脸色都没变。

几十年了,每年都是一样的流程。

“契丹呢,没动?”

“也有,不过是来了问罪的使者,他们的番使失踪了,找咱们来要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