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陆抗不死 荆州难夺(1/2)
丞相府内,濮阳兴捻着胡须,眉头紧锁,对坐在对面的张布叹道:“左将军,陆抗此时要回来,时机颇为敏感啊!”
张布冷哼一声,他素来忌惮陆抗的威望和才能,闻言立刻接口:
“丞相所言极是!如今朝局未定陆抗手握强兵,远在荆州尚可制衡,若他此刻率精锐回京,以他的声望和兵权,这嗣君之位,恐怕就不是你我所能置喙的了!届时,他是想做霍光,还是伊尹,谁又说得准?”
他刻意点出霍光、伊尹这等权臣,其意不言自明。
濮阳兴微微颔首,他虽不像张布那般对陆抗有直接的敌意,但作为文臣之首,对于一位手握重兵、功勋卓著且可能干预中枢决策的大将,本能地抱有警惕。
尤其是当前决定国家未来继承人的关键时刻,任何不确定的因素都必须排除。
“幼节忠心,或无可疑,然人言可畏。此刻建业,实在不宜再添变数。”
不仅是他二人,朝中许多官员,无论是出于对陆抗可能改变权力格局的担忧,还是单纯受到谣言影响心生猜忌,大多都不希望陆抗在这个节骨眼上返回建业。
一些与陆抗政见不合或曾有过节的官员,更是趁机在私下和非正式场合大肆渲染陆抗的“威胁”。
“陆都督自然是国之干城,但如今边境离不开他啊。”
“是啊,魏人、蜀汉虎视眈眈,若因陆都督离营而导致边防有失,谁能担待得起?”
“他这一回来,只怕朝中诸多事宜,都要以他马首是瞻了……”
种种议论,最终汇聚成一个主流意见:绝不能允许陆抗此时入京。
数日后的一次小范围朝议,主题本是商议东吴继承人之事,但话题很快便引到了陆抗的奏表上。张布率先出列,言辞恳切却态度坚决:
“陛下突然驾崩,中外惶惶。荆州乃国之门户,安危系于陆抗一身。晋将羊祜、徐胤等皆非易与之辈,刘谌更是虎视眈眈,岂可因小事而轻离重镇?万一有失,悔之晚矣!”
“老夫以为,当速遣使慰劳荆州军将士,并敕令陆抗,谨守边陲,无诏不得擅离,方为上策!”
濮阳兴亦随即附议:“张将军所言甚是。陆都督的忠心可鉴,但眼下稳定压倒一切。建业有我等在,必当尽心竭力,稳定朝局。边防重任,非陆都督不能担当,还请以国事为重。”
其他大臣见状,也纷纷表态,大多支持将陆抗留在荆州。纵然有零星几位为陆抗说句话,认为让其回朝述职亦无不可,声音也迅速被淹没在“以大局为重”的声浪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