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诸国筹谋军备通商(1/2)
荀尚书跟着拿出块玉佩,玉质不算顶尖,却透着温润:“我的人认玉不认人,这块是母玉,子玉在他们身上,一靠近就能显出微光。”他把玉佩放在令牌旁,两样东西在烛光下静静躺着,像两颗心照不宣的棋子。
慕容副盟主看着这一幕,眼角的皱纹舒展了些:“如此最好。三日后卯时,让他们在后门的老槐树下等,我亲自去接。”他拿起桌上的茶壶,给每人续了茶,水汽氤氲中,他的声音又沉了沉,“记住,在这里说的每一个字,都不能带出这扇门——否则,咱们都得摔进万丈深渊。”
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打在窗纸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有无数双耳朵在偷听。众人都没说话,只是端起茶盏,茶沫在水面轻轻晃着,映出每个人眼底的凝重——这盘棋,他们必须赢。
慕容副盟主往椅背上一靠,玄色披风在身后铺开,如雄鹰敛翅。他指节在腰间的玉佩上轻轻一叩,那玉上的刀纹被摩挲得发亮:“天刀盟的态度,便是苍古的态度。”烛火在他眼底跳动,映出几分久经沙场的锐利,“盟主三天前放飞的信鸽,此刻该已落在天古城的箭楼上。调过来的二十位老匠,都是能闭眼摸出铁料成色的主儿——当年给武王铸佩剑的‘铁手张’,这次也在其中。”
他忽然笑了,笑声里带着点自豪:“诸位或许不知,天古城的锻造总堂,那炉子是用火山岩砌的,烧的是深海的‘油薪’,能把铁水炼得比镜面还亮。这十年间,他们往中州的十七个帝国开了分堂,从东域的玄铁坊到西域的弯刀铺,半数都挂着‘天刀’的字号。上个月还有西极国的使者来求购‘裂风弩’的图纸,被咱们老堂主用炉钩子赶了出去。”
说到此处,他往前倾了倾身,烛火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尊铁塔:“风执事说的是面上的数,底下的底气,全在这些分堂里。现在,就请诸位把所需的家伙什列出来——小到士兵的护心镜,大到战船上的铁锚,只要写得清楚,我们就敢接。”
话音未落,秋双国的荀羽尚书已抬手示意。他身边的随从立刻上前,步履轻得像猫,怀里抱着个紫檀木盒。盒盖打开时,露出里面泛黄的纸页,墨迹带着淡淡的松烟香——那是秋双国的装备清单,字里行间透着严谨,连箭羽的长度都标得一清二楚。
“慕容副盟主过目。”荀羽的声音温和,指尖却在案几上轻轻点着,“这些装备,需在霜降前赶制出来,好让士兵们过冬时能用得上。”
慕容副盟主身边的随从同样不含糊,一袭青衣,接过木盒时手指并拢如刀,指尖在盒沿轻轻一磕,确认无误后才转身呈上。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半句多余的话,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像风吹过竹林,清越又利落。
慕容副盟主拿起清单,目光扫过“三千副皮甲、五千支破甲箭”的字样,忽然在“百炼精铁枪”那行停住,抬头看向荀羽:“尚书要的这枪,枪尖得淬三遍水吧?”
荀羽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笑道:“副盟主果然内行。秋双国多山地,枪尖不淬硬些,扎不进岩石缝里的埋伏。”
“好说。”慕容副盟主将清单折好,塞进怀里,铁制的怀链发出轻响,“霜降前,保准让秋双国的士兵握着新枪,能捅穿三层铁甲。”
窗外的月光不知何时爬了上来,透过窗纸的缝隙,在清单的残页上投下银辉,像给这场无声的承诺,镀上了层冰冷又坚实的光。
慕容副盟主接过清单时,指尖触到纸页边缘的毛边,粗糙得像未经打磨的铁。他抬手将油灯拨亮些,昏黄的光立刻把密密麻麻的字迹照得清晰——那些宋体小字排得整整齐齐,像列阵的士兵,连标点都透着不容错漏的严谨。
“长弓一万把……”他低声念着,指腹划过“一万”这个数字,仿佛摸到了弓弦绷紧的弧度。每一把弓的木料、拉力、射程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连箭羽要用雁翎还是鹰羽都分了类,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万箭齐发时撕裂空气的锐响。
“箭矢五万壶,连弩两千把……”清单上的墨迹微微发蓝,想来是用了上好的松烟墨。慕容副盟主的目光在“二十万支箭矢”上停了停,眼前浮现出箭壶在阳光下泛着的金属冷光,仿佛能看见它们从连弩中喷薄而出,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死亡之网。长刀的规格写得更细,刃长、柄长、重量精确到两,他仿佛能想象出十万柄刀同时出鞘,寒光映得天地发白的模样。
看到“长枪一万支”时,他不自觉挺直了背。清单注明枪杆需用三年生的枣木,枪尖要淬三遍火,这是秋双国山地作战的老规矩。他指尖在“牢不可破的防线”几个字旁敲了敲,像是在掂量枪杆的硬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