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死人堆里才开出花来(1/2)
清明时节,雨未至,风却已带了潮意。
自青州城向西三十里,便是跑丫坡。
此地荒凉,乱石与野草是唯一的主人。
谢昭华踏着碎石,来到一处只剩下几截焦黑地基的废墟前,这里曾是姜璃的家。
她从行囊中取出七盏小巧的陶制油灯,依次摆在废墟之上。
灯里盛着清油,但灯芯却格外奇特,竟是她用无数瓜子壳,细细嵌成的一个个字。
第一盏灯,灯芯是“痛”字。
第二盏,是“悔”。
第三盏,是“疯”。
第四盏,是“谎”。
第五盏,是“饿”。
第六盏,是“累”。
最后一盏,是“爱”。
这七个字,是姜璃短暂而凄苦的一生。
谢昭华没有焚香,没有跪拜,更没有一滴眼泪。
她只是盘膝坐下,点燃了七盏灯,任那豆大的火苗在微风中摇曳,将七个字映在她的眼底。
她就这么静静地守着,像一尊没有悲喜的石像,直到子时来临。
夜至最深处,万物俱寂。
她缓缓起身,俯下身,对着第一盏灯,轻轻吹了一口气。
“痛”,熄了。
她走向第二盏,“悔”,也熄了。
“疯”、“谎”、“饿”、“累”……一盏接一盏,灯火次第湮灭,只余一缕青烟,旋即散在夜色里。
最后,她来到那盏“爱”字灯前。
火光是七盏灯里最微弱的,却也最是顽固,仿佛不愿就此消散。
谢昭华凝视着它,许久,才长长吹出一口气。
火光,灭了。
就在最后一缕火星熄灭的瞬间,那七盏灯里由瓜子壳燃尽的灰烬,竟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齐齐冲天而起!
它们没有四散,反而在漆黑的夜幕中汇聚成一道短暂的光痕,那光痕扭曲盘绕,赫然是一个尚未完成的符箓雏形,充满了挣扎与不甘。
谢昭华仰头望着那稍纵即逝的光,嘴角扯出一抹极淡的弧度,似笑非笑。
“你当年没画完的,”她低声自语,声音轻得仿佛是说给风听,“我替你……画歪一点。”
当谢昭华在孤坟前与故人低语时,虞清昼正站在千人之前,聆听一场无声的雷鸣。
青州城南的山坪上,正举行着虞清昼新制定的“哑祭”。
没有祭文,不奏哀乐,不设供品。
所有参与者,从衣衫褴褛的乞丐到家资不菲的富商,都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闭目三炷香的时间。
唯一的规矩,是在心中默念一句,自己此生从未对任何人说出口的话。
或许是一句迟来的道歉,或许是一个恶毒的诅咒,又或许,只是一声疲惫的叹息。
山坪上,数百人聚集,却落针可闻。
沉默像一层厚重的幕布,笼罩了整座山。
香炉里的青烟笔直地升起,仿佛连风都畏惧这股寂静的力量,不敢惊扰。
三炷香尽。
人们陆续睁开眼,神情各异,有的释然,有的迷茫,有的依旧沉重。
一个起身较早的汉子忽然“咦”了一声,指着自己刚刚坐过的石板,满脸惊奇。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那块青灰色的石板上,竟从石缝中渗出几缕淡红色的水渍,如同岩石在流血。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身下的异状。
整个山坪的石板,都在缓缓渗出这种奇异的红色液体。
一位被请来的地质老匠,用手指蘸了一点放进嘴里,随即脸色大变,满眼皆是不可思议。
“是铁,含铁极高的岩液!”他声音发颤,指着脚下的土地,“此地山岩干涸,史籍记载,百年无泉!今日……今日竟因千人同心,裂地生津!”
虞清昼缓缓走下高台,来到一块渗出红液的石板前,伸出纤纤玉指,轻轻抚过那温热的痕迹。
“原来,”她低语,声音里带着一丝莫名的感慨,“沉默,也能凿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