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哑巴拜神,求的是个响动(2/2)
璇玑阁,曾经的观星台遗址上,一座崭新的露天茶肆已经落成。
虞清昼没有用任何珍稀的材料,就是最普通的青石板、竹制桌椅,四面通风,抬头便能看见天光云海。
她废除了诸多禁令之后,设立的“街头论言日”,在经历了那场三百面铜锣齐鸣的疯狂宣泄后,终于有了些许不同。
弟子们三三两两围坐,虽然远谈不上高谈阔论,但至少敢于低声争辩了。
有人在讨论一种新丹方的改良,有人在抱怨伙房的菜色,甚至有两个年轻弟子为了一部话本里的人物命运争得面红耳赤。
这些琐碎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甚至有些无聊的争论,像一股股细微却温热的气流,终于开始在这片曾经死寂的山谷中流淌。
虞清昼看着这一切,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真正轻松的笑意。
就在这时,一名负责对外联络的执事快步走来,神情振奋地递上一份来自边境青州的传讯玉简。
“掌门,青州传来捷报!”执事面带喜色,声音洪亮,“青州郡守效仿本阁,也在郡城广场上举办了‘街头论言日’,据说场面极其盛大,百姓参与踊跃,反响空前!郡守大人在奏报中盛赞此举‘开启民智,政通人和’,乃是教化万民的大功德!”
虞清昼接过玉简,神识扫过。
玉简中,用华丽的辞藻详细记录了青州“论言日”的盛况。
附录中,甚至摘抄了一段民众的“踊跃发言”。
她看着那些工整得如同抄录范本的言辞,字字句句都是对郡守新政的歌功颂德,人人都在表达自己的“无比拥护”与“由衷感激”。
整个过程秩序井然,无一人失态,无一句杂音。
虞清昼脸上的笑意,在看到玉简末尾那句总结陈词时,彻底凝固了。
“……活动于辰时准时开始,巳时准时结束,与会者皆秩序井然,心满意足而归,充分展现了我青州百姓知礼守序、拥护官府的良好风貌……”
规矩是死的。
她亲手砸碎了璇玑阁的规矩,是为了让人活一口热气。
而青州的郡守,却把这口“热气”本身,变成了一项新的、更精致、更体面、也更令人窒息的规矩。
一场本该是混乱、真实、充满冒犯与生命力的民间呐喊,被他们精心包装成了一场歌功颂德的盛大表演。
这比禁言更可怕。
禁言是堵住你的嘴,你知道自己想说而不能说。
而这种表演,是替你开口,让你相信你所说的,正是你想说的。
虞清昼缓缓放下玉简,抬头看向茶肆里那些还在为了一碟花生米、一句玩笑话而争执不休的弟子们。
她忽然觉得,这片吵吵嚷嚷、乱七八糟的景象,前所未有的可爱。
姜璃一生都在与“规矩”搏斗。
而她死后,她的抗争,她的精神,被人异化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
一种,是谢昭华所见证的,化作了风中的一缕甜,一片叶上的纹,一个孩童口中不知所云的怪调童谣,在最想不到的角落,以最卑微、最不可控的方式,野蛮生长。
另一种,则是青州郡守所做的,被铸成了一套标准的、可供复制的、政绩斐然的“先进经验”,即将被推广到王朝的每一个角落。
虞清昼闭上眼,仿佛能听见那封被风撕碎的信,在耳边一遍遍地回响。
“别替我说话,让我错一次。”
她明白了。
真正的致敬,不是模仿她的正确,而是捍卫每一个人“犯错”的权利。
比如,在这茶肆里,允许一个人因为输了争论而气急败坏,允许另一个人讲一个谁也笑不出来的冷笑话。
允许这些热气,永远是活的,烫的,甚至是呛人的。
她睁开眼,对那名尚在兴奋中的执事淡淡道:
“回信给青州郡守,就说……恭喜他。”
(本单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