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钱?人?风险?(2/2)
李如玉伸出一根手指。
“方案里估算,一期投入就要八千万到一个亿。县财政现在是什么情况,你比我清楚。就算是引入社会资本,我们拿什么吸引别人来投资?就凭你这一纸方案吗?商人都是逐利的,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回报,谁会把真金白银投到江安这片土地上?”
“第二个问题,人。”
李如玉又伸出第二根手指。
“县里,有多少人支持你?常委会上,能通过吗?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会点头吗?财政局、发改委这些部门,会配合吗?许安知虽然倒了,但他的影响还在。有些人,恐怕巴不得看我们闹笑话,巴不得我们搞出个烂摊子。”
“第三个问题,风险。”
“这个项目,太新了。新,就意味着不确定性。一旦失败了,怎么办?投入的巨额资金打了水漂,谁来负责?到时候,舆论会怎么说?省里市里会怎么看?你和我,都可能成为江安县的罪人。”
曲元明深吸一口气。
“李书记,您说的这三个问题,正是这份方案能够落地的关键。如果连这三个问题都想不清楚,我今天也不敢拿着这份东西来找您。”
李如玉眉梢微挑。
“首先,是钱的问题。”
“八千万到一个亿,对于我们江安县的财政来说,确实是天文数字。别说现在,就算再过五年,我们也拿不出这笔钱。所以,我的想法是,不求一步到位,而是试点先行,分步实施。”
“试点?”
“对,试点。”
曲元明身体微微前倾。
“我们不需要一开始就把摊子铺满全县。那样战线太长,风险不可控,资金压力也太大。我的建议是,先在沿溪乡,建立一个小型化的数字农业示范区。”
“沿溪乡?”
那是曲元明战斗过的地方。
“为什么是沿溪乡?”她追问。
“因为沿溪乡的基础最好,我的把握最大。”
曲元明解释。
“第一,人和。新上任的吴建军书记是农业专家,钱坤同志现在是党委副书记,对乡里情况了如指掌,他们都是务实肯干的人,能够坚决执行我们的战略。我在那边工作时带起来的李哲、周岩等人,也已经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骨干。我们在沿溪乡,拥有一个最具战斗力的基层班子,这是其他任何乡镇都不具备的优势。”
“第二,地利。沿溪乡的地形、土壤、水源条件,在全县范围内具有代表性。我们在那边已经积累了大量土壤改良和作物优选的初步数据,周岩带领的技术小组一直在跟进。在这里搞试点,数据最具参考价值,一旦成功,模式可以快速复制到全县。”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成本可控。”
曲元明伸出了手指。
“我们不需要立刻投入八千万。建立一个百亩左右的示范区,覆盖从育种、灌溉、施肥到病虫害防治的全套初级数字化管理系统,加上初期品牌包装和渠道测试,我仔细算过,启动资金大约在五百万到八百万之间就足够了。”
“五百万……”
李如玉沉吟。
“就算是五百万,县财政的账上,现在能动用的灵活资金也不多。”
曲元明笑了。
“李书记,这笔钱,我压根就没打算全让县里出。”
他又拿出了一份文件,推到李如玉面前。
《关于设立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专项扶持基金的通知》。
“李书记,这是省里上个月刚下发的文件。我研究过,这个专项基金,总额度三个亿,重点扶持全省范围内有创新性、有示范性的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项目。单个项目的扶持金额,最高可达一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