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去帝号(2/2)
大明启泰年间的这段“和平”,注定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宁静。
大明的建立,并非仅仅意味着军事征服的结束,更艰巨的任务在于如何治理这个饱经战火、百废待兴的庞大帝国。
张墨深知“打天下易,坐天下难”的道理,在暂时稳住南方大越后,便将主要精力转向了国内治理,立志要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他的治国理念,深受穿越者思维的影响,既有传统的“重农桑、兴文教”,更融入了超越时代的“鼓励工商、大兴格物”的先进思想。
一场深刻而全面的改革,在大明新生的土地上蓬勃展开。
首要任务是安定民心,恢复生产。张墨连续颁布多项诏令:
宣布减免遭受战乱严重地区三年的赋税,全国范围内实行相对宽松的税收政策,与民休息。
鼓励流亡百姓返回原籍,官府分发种子、农具,资助其恢复生产。对于无主荒地,允许百姓开垦,垦荒者在一定年限内拥有土地所有权并可免税。
严厉惩处贪官污吏,派都察院御史和锦衣卫明察暗访,确保新政能够惠及底层百姓。同时提高官员俸禄,试图推行“高薪养廉”。
这些措施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农民回归土地,田野重新焕发生机,帝国的根基得以巩固。
张墨深信,国家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民智的开启。他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其力度和广度远超历代王朝。
于是他下令在各府、州、县普遍设立官办学校,招收生员,由国家提供廪膳。教学内容不仅限于传统的四书五经,还增设算学、格物、农学、舆地等实用学科。
这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支持乡绅、商贾兴办私塾、义学,并对办学成绩卓著者给予表彰,使得教育机会向下层社会渗透。
在中京创立“大明格物院”和“大明书院”。格物院专注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汇聚天下能工巧匠和善于思考的学者。
书院则更像是综合性大学,培养精通经世致用之学的官员和人才。张墨甚至亲自为格物院题写匾额,并时常过问其进展,极大提升了格物之道的地位。
改革科举制度,在传统进士科之外,增设“明算科”、“明格物科”等专科考试,选拔精通数学、工程、医药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并授予他们与进士同等的入仕资格。
这为许多非儒学出身的技术人才提供了上升通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一时间,整个大明疆域内,读书向学之风蔚然兴起。
许多原本只知埋头苦读圣贤书的士子,开始接触算学、格物等新知识,思想逐渐开阔。而工匠、医者等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也显著提高。
农业是帝国的命脉。张墨深知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兴修水利工程。
治理混河,任命精通水利的官员,征调民夫,系统性地加固混河堤坝,疏浚河道,减少水患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