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居正老师的故事(2)(2/2)
他每个月都会给父母亲汇去生活费,现在虽与父母分居两地,也时常抽空回家和父母聊家常。
这些看似平常的陪伴,是父母与子女间最动人的链接。
02.承担与成长
愿意承担的人,往往能收获更深刻成长。
一次看似平常的工作交接,却成为改变雷居正思维方式的转折点。
2013年,做了两个月销售之后,随着公司的发展需要,雷居正就开始负责公司迁搬、装修等事情,与杨韵冉老师对接装修事项。
雷居正记得很清楚,有一次杨老师说把一件事情交给他做,他回答:“好的”。
刚转过身,却被杨老师叫住了,并问他:“这个事情,你打算怎么做?”。
雷居正说了他的第1步、第2步、第3步的想法。
杨老师再次和他确认:“你觉得这件事这样做是对的,对吗?”
雷居正很肯定的回答:“是的”。
杨老师紧接着问到:“那你觉得怎么样做,这件事情就是做错了呢?
雷居正思索了几秒钟,便说:“如果是这样、这样、这样做,那这件事情就肯定做错了。”
杨老师对他说:“好,居正,以后安排你的事,只要你认为是对的,全都不要做!只要你认为是错的,全都去做!因为按你的思维,错的才是对的”。
当时的他站在原地愣住了,这彻底打破了雷居正的思维定式。从那之后,杨老师再交给他的工作,他不再直接去做,而是先思考应该怎样去做。
“一开始刻意往反方向思考,是很难受的,但是后面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正确的做事方法”。他说。
这种思维方式的蜕变,也让雷居正得到了成长,原本给自己定下的“三年规划”还未到来,2014年,雷居正便成为了公司股东。
2015年年底,雷居正遇到了与之并肩前进的伴侣,2016年重建了幸福的家庭。
他们一起规划了一个梦想:“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写出一本书,叫做《未送出去的照片》,他们的构思是,设定一个全国游的路线,用至少1年的时间,沿着这条路线走一圈;用相机拍摄记录,比如拍摄一些老人、拍摄贫困地区;时隔三年之后,再去重走这条线路,给这些照片上的人送照片……所以,书的名字都想好了,叫《未送出去的照片》。”
这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构想,是雷居正成长的生动写照——从当初那个“只为自己而活”的年轻人,成长为关注他人、回馈社会的成熟管理者。
“其实我的人生没有什么过多的追求和梦想,”
“但生命的意义就是过好每个当下”。
或许,人生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追逐多少目标,而在于在每个经历中都能获得思维的突破和心灵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