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回 武士大会(2/2)
“不可,尚不可,我劝大家,莫再做此等无益之事!”张占魁听闻如此,连忙摆手,继续说道,“竭力扛洋的事情,我十二年前已然做过,当时,随聂士成提督在天津抗击联军,虽把洋人打了个落花流水,但最终难逃失败命运。在场的各位,兴许就有亲眷,在那一场乱战中丧命,兴许还有的人的亲眷,就死在那个战场上。”
李存义之言,让现场各位都有些神伤,真有人现场流下几滴眼泪,更多的人,同仇敌忾的情绪却愈发浓烈。这中华武士会成立大会召开伊始,情势却有些朝着失控的边缘发展。
“诸位,大家莫要着急,且听我一言!”李存义见现场聒噪之风再起,索性,再次调动丹田之力,高声呼和,洪钟一般的声音,送到每个人的耳中,大家耳鼓被震得生疼,抬望眼再瞧,却都瞧见了李存义在台上,面露严肃的神情。
“诸位,没有实力的愤怒,那就是胡闹。在洋人的眼中,当年我们的行为,如同无头的苍蝇一般不堪一击!在洋人眼中,我国人体衰力小,不知如何驾驭先进火器,更重要的是,不懂现代战法,依旧靠刀枪剑戟、弓箭流矢、战马轿车发动攻击,这不仅原始,而且毫无胜机。”李存义面容冷峻,只说道,“正是在此背景下,我们决定,成立中华武士会,穷尽各方所能,启发国民的志向、强健百姓的筋骨、增强武者的尚武情节,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为何而战,让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如何而战,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怎样在残酷的战争中,增加中华的胜算!”
“好!”“好!”“好!”人群中,感叹之声不绝于耳。
“今日,我们在此召开成立大会,暨秋季大会,一者,是为招新纳客,吸引更多有同样志向的兄弟加入;二者,是为展示最近一段时期内,武士会筹备期间,一些朋友们取得的进境;三者,是为了抛砖引玉,让隐于市的高手登台献艺,凡有能耐者,有意愿者,可直申武士会的教员一职,月薪五十块!”李存义此话一出,台下“轰”的一声,炸了锅。
月薪五十块,什么概念?民国初年,两块钱便能在天津卫买五十斤面,够一家人吃半月。那五十块钱,足够一个月买一千两百五十斤面。只晓得在武士会,干上教员,一个月的收入,便能让一个已经接近坍塌的家庭,重获生机实现小康。这震撼力足够大!
可是,纵然是感兴趣,大家也都有自知之明。
这不是旧时三不管卖狗皮膏药的把式场子,更不是抓一把白灰地上画个圈圈就赚钱的打把势卖艺,而是真实的国术武功角验。
“二哥,您成么?您上台试试?”
“兄弟我不成,我这擂擂石杠子还成,上台,那就真成了‘献丑’了!”
类似的小声的嘀咕,慢慢响了起来。
“诸位!”李存义高声一喊,喝止了众人的小声嘀咕,他只一指擂台下的礼桌上,铜质的托盘上,红纸包着一摞摞的银元,想必都是刚刚包好,红纸的颜色崭新崭新,李存义只说,“诸位,为表示我武士会的求贤若渴,我们特地在现场备下了三十份月薪,每个托盘里,都有五十块钱。登台者,有能耐之人,自可以被我们录用为教员,然后他现场就可以拿走一份月薪。而如果你本事不够,又想领这钱,怎么办?”
李存义话锋一转,只是一问,然后,他手指擂台的另一侧,说:“大伙儿往我手这边瞧,这边有一排方桌,有人在那里接待大家,大家自愿,免费入会,凡登记姓名、年龄、住址之人,无碍老幼,均可入会,自明天起,我们安排教员为大家量才施教。只要真是人才,经过简单的教练,学员也能变教员,大家依旧可领这五十元的月薪。我李存义作为武士会的第一任会长,把话放在这里,只要有真才实学,那这五十块钱,自是领得了!”
“如此说来,我来一试!”一个身量不高的年轻人,操着一口南方话,登上擂台。
“这位兄弟!”李存义抱拳拱手,问道,“打头炮的最难,说是抛砖引玉,但没有自知之明,却绝不敢登台,想来你是有惊人的本事,却不知,你今天想要如何试一试啊?”
“我今天要用的是铁线拳!”这小伙子说道,“我是南方人,当然要用南方的拳法,兴许北方拳师看扁我们,当年这南方的拳术,自有一番精妙在其中!”
说罢这话,年轻人不等待李存义下台,随即在擂台上表演起来。
这一套铁线拳打的虎虎生风。
书中代言,这一套铁线拳,又叫洪家铁线拳,属洪拳体系,少林外家拳之内功手法,专为锻炼桥手之用,是“广东十虎”之首铁桥三的绝技。今日一练,众人方知,这南方的技击之术,自也有可取之处。
赞叹声不绝于耳。
“好!”李存义只点点头,问,“兄弟,你贵姓高明,家乡何处啊?”
“我家乡广东,此次来津是做生意,恰逢这里中华武士会招贤纳士,特地来看看!”这小伙子说道,“我姓卢!”
“好!卢老师!”李存义一指托盘中的银元,说,“若蒙您不弃,今起,您就是中华武士会的教员之一了,请您自下台,去桌前领取您本月的五十块月薪!”
说给钱,真给钱!白花花的银子,打了一趟铁线拳之后,真就领走了。
大家看到这里,都眼馋了!
“他娘的,我没这本事,现下领不了钱,可没关系,咱能学!纵然现在领不了,将来学成了,这钱还是咱的!”有人高声一喊,带动诸人,大家既然没有登台的本领,干脆去拜师入会。
“南有精武会,北有武士会!”李瑞东见人群精神已被调动,高声喊道,“发展中国固有武术,振起国民尚武精神。今同人创设此会,募集击技名手,广设传习所,以求普及,期我国民自兹以往,变文弱之风而成坚强之习,以负我民国前途之重任!凡有此追求者,无分老幼强弱、自可前来入会,入会不收学费,按能力划分班级,分甲乙丙三班……”
此刻,李存义再度登台,放眼再瞧,台下人数却几乎破千!
可李存义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不过十五年的光景,这盛景便要消失。纵然是,中华武士会在此期间,发展了大量的青年英雄,其足迹遍布行伍、民间,诸英雄所长或为国术兵刃、或为身法拳脚、或为行军布阵、或为思维进步,英雄均有用武之地。当年,报端有诗赞之曰“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落笔之人不会想到,自己当年有感而发引用的辛稼轩的词句,不仅表现出了李存义此刻的豪气与欣慰,更暗合了中华武士会未来事态发展的无奈与苦衷。而李存义更没有想到,韩慕侠与张占魁师徒反目,便是从中华武士会成立开始的。
这容纳了百千英雄的中华武士会,竟在此十余年的光景中,从初创进入发展、从发展进入成熟,从成熟步入黄昏,这却是许多人未曾想到的。但此刻,风光犹在。李存义只放眼望去,目光之内尽是前来报名的有识之士,或为年老,或为年幼,但大家的眼中,却都带着那一股饱含希望的目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由人生的期待、对强大民族的盼望,使大家在这一瞬间集结在一起,从此要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