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情暖三坊七巷 > 第九十六章 三坊七巷大变迁

第九十六章 三坊七巷大变迁(1/2)

目录

为什么要参与改造三坊七巷?

陈雨帆的问题,让潘玫陷入沉思。

她看向窗外的闪耀车流,犹如银河一般蜿蜒曲折,在夜色中勾勒出城市的肌理。

这座城市,是她土生土长的地方,是她是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的地方,这里见证了她的青春年少,这里也将是她落叶归根的地方。

三坊七巷是这座城市的名片,“一座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这里走出的名人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走向,沈葆桢、林觉民、严复、林徽因......一个个历史书的名字,她从小听着他们的故事,看过他们生活的故居,那种零距离的亲近所带来的震撼和影响,在很多年她去到了美国之后,才深刻体会到。

她觉得自己何其幸运,能够从小生活在出过无数名人的三坊七巷,她走过的石板路、靠过的大榕树、爬过的马头墙,或许都踩在先人的足迹上,隔着时空的距离,质朴的生活被复制还原,这令她无比感动。

她记忆中的三坊七巷,有清晨雨露过后湿漉漉的石板路,马头墙上叽叽咋咋的麻雀,街坊院里伸出的枣树、梨树、柿子树,有临水而坐打着麻将的老街坊,站在家门口冲巷子里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大人,有叫货郎担穿坊走巷的吆喝声,她和小伙伴奔跑嬉戏的欢笑声......

回国后第一次去到三坊七巷,街巷还是那样不曾变过,但是老了,旧了,破败了。衣锦还乡的子孙不忍心见到老父老母的衰老病态,在看眼里,是难过、是心酸,她希望能做点什么......

“雨帆,这是你没来公司前,我让设计部做的一份三坊七巷改造后的效果图初稿,你先看看。”潘玫递给陈雨帆一本画册。

翻开第一页,是南后街。“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清末举人王国瑞的诗被写在上面。

图片上,南后街还是明清时期的“粉墙黛瓦石板路”。石板路泛着青光,游人如织,两旁是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一楼是琳琅满目的商铺,吃穿用度各种都有,二楼有人靠在美人靠上休憩,欣赏风景。

陈雨帆一下子被打动了,凝神仔细欣赏起来。

耳畔,潘玫的声音也开始响起。“改造三坊七巷是我的理想,我很早就想做了,公司成立之后,就一直和政府部门开始密切联系,希望早日能拿到这个项目。”

“想要拿到三坊七巷改造项目的公司很多,我觉得我的优势是对三坊七巷的熟悉和对它的感情,我希望三坊七巷能够恢复明清、民国,不同时期的建筑风貌,将三坊七巷修旧如旧,而不是打着历史街区的幌子,却做得四不像。”

潘玫坐到陈雨帆身边,指着他在翻看的一张图说,“你看这个墙面,我们请专家实地查看过,三坊七巷的墙是夯的土墙,抹了墙灰的,所以才会是这样的灰黑色,你知道为什么吗?”

陈雨帆摇了摇头。

“因为福州的夏天很热,灰黑色可以吸热,土墙就不容易把热量传到屋内,再一个是散热也不快,这样可以保证冬暖夏凉,而且灰黑色也显得稳重。我们要改造三坊七巷,就一定会严格遵循古法技艺,绝对不会用现代的工艺去作假。”

一番话,已经看出潘玫对三坊七巷的熟悉,对改造的专业和权威,陈雨帆有点动摇,或许他一开始认定的改造三坊七巷就是对它的破坏,是错误的?

“那住在那里的老居民怎么办,都要搬走吗?”陈雨帆想到另一个问题。

“征迁工作是政府在做,这不是我们公司负责的工作。但我觉得,对不协调建筑是一定要拆除的,那这些居民肯定是要搬走。对那些祖厝在三坊七巷里,有合法手续的,我们也要保证他们的生活,”潘玫将画册翻过几页,指着一张图说,“你看,原来的三坊七巷通了电,但水是不通的,家家户户自己打井或者和邻居共用,其实并不方便,我们也要改造基础设施,通水通电是基础,还要增加消防设施,通网络,让居民住在三坊七巷也能享受到现代化的安全、便利生活。”

潘玫的一番话,让陈雨帆陷入沉默。潘玫也不催促,她可以理解他对三坊七巷的在意,这种心情她也有。今天,借着两个人独处的机会,潘玫将心中所想知无不言地告诉给陈雨帆,也是希望他能够理解、支持她的改造计划,另外,她还希望他能承担起另一个任务.........潘玫想到了那个和他面容相似的男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