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玄元剑经(1/2)
总纲及九境秘录
总纲
蜀山之巅,有剑插云,其名玄元,其道通天。
昔鸿蒙初判,清气上浮为天,浊气下沉为地,天地间第一缕锋锐之气凝于蜀山,化而为石,历万劫风雨,受千重雷炼,孕出一柄先天剑胎。上古剑仙采其灵,悟其理,融日月星轨之变、山川河岳之魂、阴阳五行之妙,着成《蜀山玄元剑经》,立蜀山剑脉根基,传下“以剑证道,以心御剑,剑即吾道,道即吾心”十六字真诀。
此经不重丹药辅修,不恃法宝强援,唯重剑心淬炼、剑意打磨、剑道通明。修行者需以身为炉,以心为火,以天地为料,将一身精气神熔铸成剑,初则剑在手中,继则剑在心中,终则剑在天地,举手投足皆是剑,呼吸吐纳皆含锋,可斩妖除魔,可裂石分海,可断因果,可逆乾坤。
剑途漫漫,杀机重重,非心坚如铁、意韧如钢者不能成。故经中首重“守心”,次重“炼剑”,终重“合道”。守心则不被魔侵,炼剑则力透万钧,合道则与剑同存,此乃玄元剑经之根本,蜀山剑道之精髓。
第一境:剑胎初蕴
口诀:
“蜀山清气入丹田,一点灵光化剑烟。
三花未聚先凝锐,五气方生已含坚。
手挥足舞皆有式,眼观鼻吸自循弦。
莫嫌此刻锋芒浅,曾是昆仑第一仙。”
修行理念: 此为剑途之始,如璞玉待琢,需引蜀山灵韵入体,在丹田内凝练剑胎。剑胎非实体,乃精气神交融所生的锋锐之意,是后续修剑的根基,其质如琉璃,其色若初阳,需日日温养,不可有丝毫懈怠。
修行者每日需于蜀山云海之中吐纳,观旭日东升时金辉穿云之景,悟“锋芒初露”之理;察山风穿林时锐啸之声,感“剑势暗藏”之妙。引清气入喉,过十二重楼,沉于丹田,以意念反复打磨,使气中藏锐,锐中含精,精中孕神。
同时需习蜀山基础剑式——“立、劈、刺、挑、截”五式,不求快,不求力,只求每一式都与体内剑胎共鸣。立则如孤峰插剑,稳如磐石;劈则似断崖崩雪,一往无前;刺则若金针穿叶,精准无差;挑则仿流泉跳石,灵动洒脱;截则同截江断流,干脆利落。
百日功成,丹田内剑胎凝实如豆,触之生凉,动则生锋,举手时指尖有微芒闪烁,可斩断三寸厚木板,此为剑胎初蕴之兆。此时需谨记“藏锋”二字,锋芒太露易遭天妒,亦易引心魔觊觎。
第二境:剑骨天成
口诀:
“剑胎已就炼身骨,千锤百炼始成钢。
晨踏云巅迎剑罡,暮卧寒潭浸锋霜。
筋如玄丝缠金铁,骨似青锋透冷光。
纵使寻常凡铁刃,触身亦能断其芒。”
修行理念: 剑胎既蕴,需以剑罡炼体,使筋骨具备剑之坚韧、锐之刚硬,方能承载后续更强剑意。此境如熔炉炼剑,需忍受常人难及之痛,将肉身打造成“活剑鞘”,与剑胎气息相通,浑然一体。
每日需于蜀山“剑罡崖”修行,此崖常年有罡风如剑,吹刮崖壁,石屑纷飞。修行者赤身立于崖上,引罡风入体,冲刷筋骨血脉,初时皮开肉绽,鲜血淋漓,需以剑胎之力修复创口,如此反复,使肌肤渐生玉色,触之如寒铁;筋脉坚韧如剑索,可承万钧之力;骨骼通透似冰晶,内藏锋锐之气。
同时需习“淬炼诀”:取蜀山寒潭之水,融剑胎灵气,浸泡全身,潭水刺骨,如万针穿刺,需凝神静气,引导水中寒气入骨髓,与罡风之力相济,刚柔并济,使肉身既有剑之刚硬,又具剑之弹性。
三年功成,肉身可硬抗凡铁刀剑,纵被利刃劈中,仅留白痕;一跃可上百丈峭壁,奔行如疾风,此为剑骨天成之证。此时需知“刚易折”之理,炼骨不忘养气,刚硬之中需藏三分柔韧,否则剑骨易裂,道基受损。
第三境:剑气外显
口诀:
“剑骨凝成气自扬,锋芒外露势难当。
挥手能裁云霓段,抬足可分雾霭光。
气如流水随剑转,劲似惊虹伴意翔。
莫道此气仍虚浮,已可隔空斩豺狼。”
修行理念: 剑骨既成,需引丹田剑胎之气游走全身,自毛孔溢出,化为有形剑气,使剑力可及于丈外,此为“剑气外显”之境。如剑出剑鞘,锋芒自现,可隔空御敌,已非寻常武夫可比。
修行者需于“试剑台”每日演练《蜀山基础剑谱》七十二式,每一式都需催发剑气,使剑招未到,剑气先至。初时剑气稀薄如纱,离体寸许便散;渐至凝如白练,可及三尺;终至锐若寒芒,丈外可断发丝。
需悟“气剑合一”之理:剑为气之形,气为剑之魂,持剑时气随剑走,剑行气行;无剑时气自为剑,意到气到。可于月夜观剑穗飘动,悟剑气之柔;于暴雨中看雨丝穿空,悟剑气之密;于雷暴时察电光裂空,悟剑气之速。
更要修“敛气术”,剑气外显虽强,却耗神费力,需学会收放自如,用时锋芒毕露,不用时藏于肌骨,如剑归鞘,不露圭角。若一味外放,轻则灵气耗竭,重则被剑气反噬,经脉寸断。
五年功成,剑气可及三丈,隔空斩木断石如探囊取物,剑招所至,剑气纵横,可在青石上刻下三寸深剑痕,此为剑气外显之圆满。
第四境:剑心通明
口诀:
“剑气纵横需守心,灵台无垢始通明。
不被邪祟迷双目,莫教贪嗔乱剑声。
一念清纯剑如洗,半分杂念气便凝。
纵使妖魔千般变,剑指处自有神明。”
修行理念: 剑气既强,需炼剑心,使心与剑合,意与气通,不为外物所扰,不为情欲所困,此为“剑心通明”,是剑道修行的关键一境。剑心不明,则剑意不纯,纵有盖世剑气,亦难成大道。
修行者需入“静心阁”,阁内刻有上古妖魔画像,绘尽世间诱惑、恐惧、嗔恨之相,修行者需盘膝于画像前,持剑静坐,观画像而不动心,闻魔音而不乱神。初时杂念丛生,剑心动摇,剑气随之紊乱;渐至心如止水,古井无波,剑气凝而不散;终至见魔非魔,见诱非诱,剑心纯粹如琉璃,映照万物而不染尘埃。
需习“观心诀”:每日午夜,以剑指眉心,引剑胎之气入识海,观自身念头如走马灯过,不追不拒,不迎不挡,任其生灭,从中悟“心本空明,因念而乱”之理。当识海如明镜,可照见念头根源,便算初窥门径。
此境修行无定时,或三月功成,或十年不进,全看心性根基。剑心通明者,剑出必中,剑意纯粹,可破世间虚妄幻术;剑心不明者,剑招虽利,却易被心魔趁隙,走火入魔。待能于万魔环绕中守心不动,剑指所向,心意所至,无有迟疑,便达此境圆满。
第五境:御剑飞行
口诀:
“剑心通明气自扬,可乘剑气上穹苍。
足踏青锋追日月,肩随流云过潇湘。
一瞬千里风为伴,九霄万里雾作裳。
莫道此境已逍遥,犹是天地一羁郎。”
修行理念: 剑心既明,可引剑气托身,御使飞剑,挣脱大地束缚,翱翔九天,此为“御剑飞行”,是剑修超脱凡俗之始。如鱼入江海,鸟上青天,从此天地广阔,任我驰骋。
修行者需先炼“本命飞剑”:取蜀山“剑冢”中埋藏的千年玄铁,以自身精血浸泡三月,再以剑胎之气淬炼百日,引神识入铁,使其与自身气息相连,如臂使指。飞剑初成时三寸长短,可藏于袖中,用时以意念催动,化为三尺青锋,寒光凛冽。
继而学“御剑术”:踏剑而立,以剑心引动天地灵气,托住身形,初时离地三尺便摇晃欲坠,需反复练习平衡之术;渐至可低空掠行,如蜻蜓点水;终至可御剑穿梭云海,快若流星,一息千里。
飞行时需悟“剑行天地”之理:顺天时而动,借风力而行,不可逆天地规则强行飞行,否则遭罡风反噬,粉身碎骨。可于平流层观云卷云舒,悟飞行之缓;于雷层外察电光轨迹,悟飞行之疾;于罡风带感气流变化,悟飞行之巧。
此境功成,可御剑纵横万里,三日遍历九州,飞剑一出,取人首级于百步之外,已具剑仙之姿。然需知“飞行非为逍遥,乃为斩妖除魔”,若沉溺于驰骋之乐,荒废剑道修行,便是舍本逐末。
第六境:剑意化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