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锦色映山河 > 第44章 雪堂先生

第44章 雪堂先生(2/2)

目录

没多久,书院大门打开,还是之前那位青衣仆从,朝众人施礼道:“请诸位移步明远堂。”

众人安静地排队进了大门。

陈七郎和方大郎脸色苍白地立在原地。

“我们还进去吗?”方大郎哑着声音问。

陈七郎握紧拳,片刻,咬牙道:“进,为什么不进,只要没赶我走,就还有机会。”

两人不敢再看谢云昭三人,灰溜溜地跟在众人身后迈步进了门。

顾元瑾这才看向谢云昭,道:“阿姐,你先回去吧,不用一直等我,陈七郎他们应该不敢再对我怎么样了,我可以自己回的。”

一旁的陆端忙道:“秦小娘子放心,我必定将元瑾全须全尾地送回去。”

谢云昭只好点头。

见两人的背影消失在门口,她才走向一旁的侧门。

伸手敲了两下,门很快就被打开,内门站着个十二三岁的圆脸少年,一身小厮打扮。

小厮见着她,脸上毫无意外之色,对她道:“请跟我来。”

谢云昭跟着小厮穿过夹道,路过一扇月洞门,往门外瞥了一眼,远远看见学子们一列侧影。

这书院很大,亭台游廊,湖泊花园,布置得恰到好处,精美而雅致,不负那昂贵的学费。

不知道走了多久,小厮领着她在一处房舍外停下,对她伸手做请:“娘子请进吧,先生在里面等您。”

谢云昭对他道谢,抬脚进了屋。

雪堂先生背对着她站在书桌前,正看着墙上一幅画。

是一幅春山樵归图,山峦由青绿晕染,时淡时浓,似有云雾缭绕,近处有绿松古柏,隐显于雾气中,一樵夫挑着两担柴正从山中走出来,画上一角空白处还题了一首诗: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注】

在画的左下角有一枚小小的红泥印章上,这印章看着像两株缠绕的兰花,但细看便能看见两个字:清斋。

“先生这画似乎有些旧了,怎的还挂着它?”谢云昭说道。

雪堂先生回过身来看向她,神情一时怅然,半晌,微微一笑:“这画是我一小友所赠,后来与她失去了联系,本以为无缘得见了,是以一直将此画带在身边,聊作慰藉。”

谢云昭亦微微一笑:“原来如此。”

雪堂先生看了眼门外,看到小厮的侧脸,为了避免授人话柄,他并未关门,也并未叫小厮离开。

“我让小安带你来,是因为听见了你在书院外说的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道理透彻,文笔酣畅,此等佳作,难得一见,不知可否请小娘子写下给我?”

谢云昭一笑:“自然。”

说罢便在一旁的书案前坐下,案上是准备好的笔墨纸砚。

谢云昭写着,雪堂先生便踱步到她对面,弯腰探头看。

片刻,雪堂先生轻轻叹了口气,低声道:“这些日子,可还好?”

谢云昭头也没抬,亦是低声道:“多谢老师惦念,我很好。”

雪堂先生看着她头顶粗糙的发带,嘴角动了动,想说什么又没说出口。

直到谢云昭开始写第二段,他才开口:“你现下住在何处?以何为生?可还宽裕?”

“住在长安街靠东城门那边,现下在准备开一家染坊,老师不必担心,我尚能温饱。”

“好,好,那就好。”

雪堂先生看了看她平静的脸,到底咽下了想说的话。

《刑赏忠厚之至论》本就不长,全文也就六百余字,再加上谢云昭写的行书,不似楷书费时,只用了两刻多钟就写完了。

谢云昭将纸拿起来吹了吹,放到雪堂先生的书桌上。

“多谢你。”雪堂先生说道,抬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来,将一封书信夹进书里,递给她:“我看你弟弟颇为灵秀,这本《论语集注》便送予他,想来他应该用得上。”

谢云昭恭敬接过:“多谢先生。”

雪堂先生对她一笑,送她到门口,还是让那位叫小安的小厮送她出去。

走在出去的路上,小安忍不住时时扭头看她,谢云昭问道:“可是我有何不妥?”

小安摇摇头,指了指她手里那本《论语集注》,满眼“你赚大了”的眼神,道:“这本集注先生做了许多注解,多少人求都求不来呢,先前张公子拜访先生的时候,求了先生赐书,先生都没给他。”

谢云昭惊讶地睁圆眼睛:“这样吗?这书这么金贵?”

小安骄傲昂头:“那可不,这可是雪堂先生的书,你可要好好保存,天下只此一本呢。”

谢云昭笑了笑道:“我一定妥善安置。”

两人说着话,很快到了书院侧门处,谢云昭同小安辞别,下山回家。

松风书院的考试一直持续到未正时分方才结束,顾元瑾交了卷,在门口与陆端汇合,两人一边交流今日试题,一面悠然下山。

陈七郎远远落在两人身后,脸色颇为难看。

方大郎亦好不到哪儿去,更是没心情再去安慰陈七郎,他因为雪堂先生那席话,考试时一直不在状态,到交卷的时候一篇文章都没写完。

他和陈七郎不同,他家里条件一般,底下还有几个弟弟妹妹,比不得陈七郎家财万贯,他若是考不上,家里铁定是不会再花大价钱供他读书了,县学他进不去,松风书院考不上,以后就只能自学,那他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可陈七郎家里有钱,松风书院初建时,他们家捐了钱,有这份情义在,陈大老爷舍脸去求求山长,再花点钱,不是没有机会将陈七郎塞进书院。

【注】出自清代朱景素。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