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施秉偏桥(1/2)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一夜无梦,又到天明。
凌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宁出发的第65天,天还未亮,吃过早餐,我们就出发了。
我们先坐船到对面府城,上岸后,向西而行,穿过府城临河横直街,走上稻田中的驿道。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给人的印象是山高林密,瀑布众多,一向都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我一直以为贵州山地多平地少,峰峦重叠,山势险峻,田地一定很贫瘠。
这是错的。
自从进入贵州境内,我发现贵州其实许多地方都在种水稻。
贵州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显着,导致地形垂直差异大。
这种垂直差异使不同海拔区域可种植不同作物,例如在低海拔地区适合种植水稻,中高海拔区域则适宜种植玉米、马铃薯等。
贵州境内溪河密布,形成众多相对平坦的“小坝子”,十分适合水稻的广泛种植。
坝子就是“甸”,指山间小盆地;小坝子就是山之间很小的一块盆地。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气候条件。
贵州全境都在北纬24°至30°之间,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贵州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光热同步,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热量。
贵州的水稻种植,分为?一季稻?和?双季稻?。大部分地区为一季稻,低热河谷地区可实现双季稻。
人们一直向往热闹繁华的地方,却忽略了淡泊宁静才是最让人心安的。
后世的们发现,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洞天福地”,那山那水,才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言归正传。
我们沿着驿道一直行走,穿过树林,走过峡谷,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
中午我们没有支炉生火,每人分发脯和糗,喝着自带的开水,吃完又继续赶路。
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偏桥。
明朝时候的偏桥,就是现代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
太阳近西的时候,我们行至一个山崖,左边是高耸的悬崖,右边向下看就是溪流,脚下的驿道是石板路,但侧身俯看,发现石板路下是用木柱插入崖壁作支撑,驿道是一条在河上搭建起来的通道,溪水紧贴着崖脚流淌,不时撞击着木柱,驿道又惊又险地从崖岸绕行而过。
船夫一边行一边指着左边的悬崖告诉我们:这个崖叫打杵岩,脚下的河叫清水江,正因为这条建在江边崖脚的栈道,此地得名偏桥。
偏桥,在汉语里,是指在崿路险要地段架设的构造简单、工艺粗糙的型桥梁,供临时通行。
船夫说:苗族人很尊重“桥”。在农历二月初二,苗族人会举行“祭桥节”,祈求神灵保佑家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苗族人认为族里有孩童出生,都是从“桥”而来,因此在“祭桥节”,会有孩子参与抢蛋等仪式活动。
我们走过栈道,再前行十里路,就到了偏桥古镇。
话说,元朝的时候,偏桥所在的地方,隶属于“偏桥硐蛮夷军民长官司”。
现代的施秉县城,就是当年“偏桥硐蛮夷军民长官司”的“司府”所在地。
至于“施秉”之名,是明朝正统九年,即公元1443年,因境内有巴施山和秉水,取山与水之名,合二为一,得名施秉。
施秉位于黔东南、铜仁、遵义三地的结合部,东边邻镇远、北边接壤铜仁石阡县,南边连联台江县,从台江县可到达广西;东南与剑河县相邻,西面与遵义地区余庆县交界,整个地势西北较高,东南较低。
施秉境内有原始森林,发源15条主要河流,包括杉木河、抬拉河、满溪河(马溪河)、包溪河、响水河、相见河、廖洞河、龙塘河、白水溪、黄琴河、江凯河、新地河(杨桥河)、小塘河、高塘河和张家冲河,这些小河都汇入舞阳河。
舞阳河既是长江支流沅水的支流,又被誉为偏桥的“母亲河”。
舞阳河在施秉县城即偏桥古镇内,穿城而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