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歪门斜道(1/2)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船夫带着十五个凌家子弟,还有我和萧遥剑,从镇远古城舞阳河南边的卫城码头,坐船到河对岸的府城,爬上石屏山,下山后在府城的饭店吃午饭。
船夫只给我们每桌点了一盘陈年道菜蒸猪肉和一盆陈年道菜煮鸡蛋。
一菜一汤,就让我们每人都吃了两碗满满的米饭。
饭店老板看见我们一群孩子都是刚来此地的外乡过路人,就给我们每人上了一碗加了红糖的豆花。
饭后甜品,很甜很好吃!
船夫也不含糊,在结账时,一定要饭店小二把豆花的钱都算上。
吃完饭,我们在府城的大街小巷里走。
船夫在出发前,再三叮嘱我们不要乱走!
船夫说:巷子太深!容易迷路!
我们早上穿街过巷去爬石屏山时,就已经觉得镇远古城的巷子狭长幽深,错综复杂,从山脚向半山伸延,弯弯绕绕,一眼看不到头。
府城就是一个“迷魂阵”。
一条条巷道建于临河的石屏山上,随山势蜿蜒起伏,层层而上,犹如一条条向山上缓缓蠕动的长蛇。
巷子似乎没有尽头,巷道曲折蜿蜒,不断拾级而上;各条巷道自然贯通,交叉相连,仿佛一个巨大的迷宫。
眼看前面的路似乎被墙拦住了,到了拐角处,却发现有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路!
凡开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门的朝向,都会转一个角度歪对着街道;宅门的朝向都是歪的,斜对着巷子,不会与巷子平行或者垂直。
走在小巷里,感觉人也是七拐八拐地扭着走。
我们都怕迷路了,在走路时,年纪小的孩子,干脆就用手拉着前边兄弟的衣服,以免顾着四周看,跟掉了队伍。
逛巷子,船夫故意走在最后边以照看我们。
镇远古城的人专门把自家外墙拐弯处的院墙,所有的直角抹砌成圆角,这叫做“抹角”。
“抹角”,既利己,更利人!
既不容易让自己的外墙受碰刮,又保护来往行人不受直角怼伤。
拐弯抹角的做法,在许多古城镇都有出现。
例如云南腾冲和顺古镇的“弯子楼”。
“弯子楼”依山势修建在一个斜坡上,旁边的路有一定坡度,它的外墙专门砌成圆弯道。
“弯子楼”和镇远古城的“拐弯抹角”的用意是一样的,都是户主向邻里表达了关心、包容、礼让、谦和,正面营造街坊邻里间和谐友善的氛围。
当然啦!
和顺古镇是边城经贸古镇,以经商贸易出名;而镇远古城建城的首要目的,是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说起来,和顺古镇的街道就是依山势起伏而建,以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和顺文昌宫为中心点,街巷向东西两个方向展开。
和顺古镇的这一建筑格局,说明了和顺古镇的先辈们非常重视提高乡梓的文化水平。
和顺古镇的文昌宫就是一个标杆,一个文化图腾,在文昌宫左右楼阁下镶嵌的《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和顺历史上出了8个举人,403个秀才。
正因为乡里之间有“以和为贵”的良好风气,一方水土才人才辈出。
话说回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