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够了(2/2)
夜色中,两人人影落在御书房屋顶。
御书房内,烛火冉冉。檀香袅袅。皇帝端坐龙椅,面容隐在昏黄光晕里,看不真切,唯有双眸微闪,似醒非醒。
高大人立于下首,紫袍垂地,手握玉笏,神情倨傲;贤德妃则轻移莲步,披着银狐披风,容颜娇媚,却眉间藏锋。
“陛下。”她柔声启唇,声音如春水拂柳,“臣妾这几日思来想去,总觉朝中有一事不安。”
皇帝缓缓抬眼:“何事?”
“蔺相。”贤德妃轻轻吐出三字,眸光微敛,“他治水有功,赈灾救民,百姓口口称赞,街头巷尾,孩童皆诵其名。这般声望……是否,太盛了些?”
皇帝不动声色:“他辅政多年,功在社稷,有何不可?”
高大人立刻接话,声音沉稳却暗藏锋芒:“陛下明鉴,蔺绍的确有才。可正因有才,才更需防。自古权臣,哪一个不是功高盖主,最终却架空天子,摄政称尊?前朝李太师,不正是如此?”
皇帝指尖轻叩龙椅扶手,发出笃、笃两声。
贤德妃顺势上前半步,语气愈发哀婉:“臣妾不敢妄议大臣。可这几日,他在民间可是深得民心。”
“哦?”皇帝眉头微动,“竟有此谣?”
“千真万确。”高大人沉声道,“臣已命大理寺查缉传播之人,可惜……线索皆断于城南平民巷,查无可查。但此等言论能起,必有推手。而最大得益者,便是蔺绍本人。”
皇帝沉默良久,终于低叹:“蔺绍……他真会如此?”
贤德妃轻笑一声,带着几分悲悯:“陛下仁厚,自然不信。可人心难测。他如今执掌户部、兵部,又兼理钦天监,六部已有其三。再这般下去,恐怕连禁军都要听他调令了。”
高大人点头附和:“陛下,老臣斗胆进言,蔺相之才,可用;但其势,不可纵。宜逐步削权,明升暗降,外放虚职,方保江山稳固。”
皇帝闭目片刻,忽而睁开,目光幽深:“那依你之见,从何处下手?”
“先夺其兵权。”高大人低声道,“北境边防副将空缺已久,正好让蔺绍承担,实则远调离京,远离中枢。待他一走,再慢慢收拢其党羽。”
“其次,户部。”贤德妃接道,“慕少白乃其心腹,可借北狄死士案,治他一个过错。蔺绍失此臂膀,便如断一翼。”
皇帝微微颔首:“大理寺那边……慕家势大,怕不好动。”
“不必动他性命。”高大人冷笑,“只需将大理寺划归刑部直管,慕少白便成虚职。再安插我高家门生,便可掌控刑狱,反过来制衡蔺绍。”
贤德妃眸光一闪,轻轻跪下:“我还有一策。”
“讲。”
皇帝眼中微光闪动,半晌未语。
殿内寂静,唯有香炉青烟盘旋而上。
终于,他缓缓道:“此事……容后再议。”
高大人却不依不饶:“陛下,时不我待。昨日老臣亲见,城东百姓为蔺绍立生祠,焚香祷告,若再纵容,民心尽归其人,江山社稷……危矣!”
皇帝猛一拍案,声音骤起:“够了!”
二人皆是一震,跪伏在地。
皇帝站起身,踱步至窗前,声音低沉:“朕知道你们所虑。可蔺绍……是他陪着朕从太子之争中活下来的,朕,还是不敢动手……”
贤德妃咬唇,低声道:“可正因如此,他才更懂权术。谁比谁更忠,不在旧情,而在当下。”
高大人补了一句:“陛下,忠臣不怕多,怕的是只有一人能让万民信服。”
皇帝背影僵了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