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 第202章 让莫德尔和凯默尔顶住

第202章 让莫德尔和凯默尔顶住(2/2)

目录

他知道鲁路修说的、就等于鲁普雷希特元帅说的。

而鲁路修在登上火车之前,还抽时间最后写了一封简明扼要的战术总结,让人送回去给鲁普雷希特元帅过目。

上面总结了他今天突破至克列门丘克的一些战术得失,还建议后续德6集可以复盘、模仿他今天的打法,

在收拢饺子皮的过程中,不要再单一执行一线平推的呆板战术。可以适当地出点奇兵,把全线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制造一些“在某些薄弱点一口气推进到第聂伯河边”的局面。

如今包围圈的主体还是三条铁路构成三边,第聂伯河从包围圈中间穿过。

后续无论是北岸的包围部队往南推推到第聂伯河边,还是南岸的部队往北推推到第聂伯河边,都能造成某一部分敌军事实上被掐断的状态,

那就会逼得这部分敌军在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被“大饺子进一步切成小饺子”的时候,提前动摇并且夺路奔逃。这就给了包围一方更多的歼敌和追杀机会,让推进变得更加有力。

这些思路如果搁地球位面二十多年后、根本就不用人教,因为已经是基本操作了。

后世那些装甲闪电战,在完成包围圈后,要想尽快吃掉里面的敌人,就会各种大馅切小馅,尽量剁碎一点,而不是“拿擀面杖一线平推擀馅”。

不过在1915年,因为装甲穿插力量才刚刚诞生,大纵深的步兵穿插渗透战术也还不成熟,这种经验还是要稍微提一嘴的。而且也只要提一嘴,懂行的将领就能一点就透。

鲁普雷希特元帅在收到之后,果然深以为然,而且立刻领会了其中精妙,就让一部分精锐部队照着执行,尤其是让留在包围圈战场的冯.博克,趁过几天天气寒冷泥泞结冰后,赶紧穿插起来,加速敌军的覆灭进程。

……

鲁路修本人需要到12月13日下午,甚至12月14日的凌晨,才赶到保-奥边境。

在此之前的那段时间,只能指望莫德尔和凯默尔,自行在各自的战线上顶住了。

凯默尔并不会直接接受鲁路修的指挥,所以他是通过奥斯曼军总司令、冯.赞德尔斯上将才得到的命令。

让他“必要的时候不要死撑,如果北线希-奥边境乃至保-奥边境的友军先撑不住,导致加里波利半岛上的我军有可能被敌前后合围,那么加里波利半岛的防御部队就该提前逐次抽身后撤,或者分兵增援希-奥边境的守军。

另外,在不得不撤退放弃阵地前,务必尽量破坏防御工事,以免将来资敌、增加我军反攻时的难度。只要拖住一到两周,暂时丢失的土地可以不必计较,等待德玛尼亚援军即可。”

凯默尔也不愧是很有军事天赋的,他得到命令后,在脑中大致脑补推演了一下,就知道该怎么干了。

从12月10日夜间开始,他就让人逐次破坏加里波利半岛根部一些未来可能要弃守区域的坑道——也不用把坑道整条填了,那样工程量太大,还浪费好不容易构筑的防御工事成果。

只要把一些坑道的口子稍微填塞上十几二十米、再稍加伪装。就能确保敌人哪怕大口径炮弹直接命中洞口,都无法炸开。

而己方只要在地图上做好精确的坐标记号,下次回来时直接用挖土设备慢慢把洞口挖开,就还能用。

这样奥军被迫后退失守时,他们经营了好几个月的坑道网也不至于资敌。坑道内部绝大部分空间还是空的,只是口子找不着了。

花了两天有序填平坑道的口子,到了12月12日,凯默尔果然听北边的友军传来噩耗,说是连接主陆和加里波利半岛根部那个拐角位置的小镇、卡德柯伊,已经在当天被布列颠尼亚军队攻陷了!

奥斯曼军队在缺乏地利的战场上,果然顶不住拥有绝对装备优势、同时人数也比己方多的布列颠尼亚军。

“西亚病夫”的招牌,果然是实至名归。没有德玛尼亚人帮忙光靠奥斯曼自己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弱了。

凯默尔知道,这时候还不分兵后撤的话,自己和加里波利半岛上的其他友军,就有被断后路的危险了。

当天夜里,凯默尔把他自己直接指挥的1个师,以及另外2个临时由他代管的师,一共3个师的奥斯曼军队,从加里波利半岛撤入了主陆,就顶在布军先锋最深入的卡德柯伊小镇的东部,继续节节抵抗。

3个相对最精锐的师被抽走后,加里波利半岛上的奥斯曼军队防御战力瞬间锐减。

加上他们的很多坑道,在有序地自行废弃、并伪装洞口,防御方可以用来弹性防御的拉扯范围也变得更加有限。

对面的布列颠尼亚登陆军却是气势如虹,尤其澳新军团的将领们非常敢堆人命猛冲。

而布列颠尼亚帝国高层,最近为了打加里波利和希腊的山地战,还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殖民地找来了阿三殖民军中的最精锐力量——廓尔喀山地兵团。

仅仅几个团的廓尔喀山地兵,就让从没见过这种部队的奥斯曼守军大感吃力,纷纷惊呼那些廓尔喀人翻山越岭简直犹如平地,攻山时的攀援越野战力实在太夸张了。

哪怕是德玛尼亚人和奥利奥人的阿尔卑斯山地师,估计也做不到这样的越野能力。

加里波利半岛上最后的奥斯曼守军,终于扛不住开始加速崩溃。

最后,一直死撑到12月18日,奥斯曼军队彻底被打退离开了加里波利半岛。

布列颠尼亚登陆军前后夹击,夺取了整个加里波利半岛,随后进一步往前推进,终于杀进了伊斯坦布尔以西最后的开阔盆地平原地带、泰基尔达地区。

怎么说呢,只要布军再攻下这块平原区上一南一北的两座小城、南边的泰基尔达和北边的乔尔卢,然后再往东进攻最后80公里,就能摸到伊斯坦布尔市区了!

大半个月之前,当布列颠尼亚海军大臣沃顿向阿斯奎斯首相兜售他那套“不要管脸面了,直接无耻强行破坏希腊的中立、拉傀儡后在希腊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的方略时,当时布列颠尼亚军队距离伊斯坦布尔还有200公里。

在采纳了沃顿大臣的不要脸损招后,虽然布列颠尼亚的国际观瞻臭了一些,但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这不,实际动手才20天,当初的200公里就被缩短到只剩80公里了!

只要最终真打下了伊斯坦布尔,就能彻底打通了黑海海峡,并将奥斯曼亡国,甚至有可能把绝境中的露沙人救出来。

相比于这么大的收益,脸算什么。

虽然南边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希腊国王还被人护着抵抗,还出了点别的小意外,但都已经不影响大局了。

布列颠尼亚联军如潮水一般,把全部生力军都往上堆,几十万大军,现在眼中只有唯一的一个目标——

攻下千年帝都坦丁堡,恢复1453年以来西方世界的荣光,做彪炳史册的伟大征服者。

至于风险……有个屁的风险?德玛尼亚人的绝对主力部队,还在基辅城跟露沙人生死鏖战呢,听说德10集和德6集主要精锐主力的番号,都在基辅城附近露过脸了,他们的无线电信号也都还在基辅周围。他们肯定是想把基辅先吃掉,再来救援这里吧。

这样也很公平,德玛尼亚人吃掉了基辅,布列颠尼亚人吃掉了伊斯坦布尔,大家一换一换家。

(本章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