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7(2/2)
只是人们往往忽略,有些本来需要两三个小时来讲述的故事,远远比只花九十分钟来讲要完整了许多。陈玄霆印象里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几乎就用了三个多小时来讲叙一个沉船的故事。但是就是这样一部大部头作品,却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场铁达尼克风暴。
因此,只有好看的片子,人们才会愿意重复进戏院欣赏。这不是陈玄霆的猜测,而是策划部调查之后的结果。历史上港片的票房主要是关注市场微弱的本地,所以需要急功近利的争分夺秒,而现在则不需要了。一百分钟的片子渐渐成为主流。
陈玄霆没有欣赏完,他认为自己不需要再看下去了,观众们不断发出的尖叫声和散发出的恐惧感已经足够证明这部片子的成功了。离开了戏院,陈玄霆有些苦恼。
他在苦恼香港居然没有在行科幻题材的导演,导致不少创意都没办法拍出来。若是只他自己来拍,恐怕自己拍一辈子也拍不完胸中那么多经典的科幻片。
只可惜,中国电影不管前世还是今生,在科幻领域一直都是弱项。想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难之又难。
话说回来,实际上中国人拍摄不出好的科幻片,这与中国的应试教育有关,在中国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年轻人的思想都被禁锢了,想要发挥那种想象力,根本就没什么机会。相比之下,美国的鼓励式,还有自由式教育,则让人才多元化呈现喷井之势。
科幻片是中国人的软肋
陈玄霆不是第一次考虑这个问题了,影坛目前缺乏科幻题材导演,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缺乏擅长大场面的导演,缺乏擅长史诗题材的导演,擅长战争片的导演。
同样的,正因为陈玄霆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感到紧迫。
曾经有著名的导演说过,香港不存在纯粹的题材。喜剧里有爱情,爱情里也可以有科幻,这种自由创作派陈玄霆的确喜欢。只不过,随着他越做越大,这才发现,题材明确纯粹是很有必要的。
若是胡闹喜剧片,那导演和编剧想怎么玩都没关系。可在其他题材上,就需要纯粹一点了。幸亏陈玄霆一开始的做法就隐隐合了让题材纯粹化的路,渐渐引导港片走上正确的路。只是影人们还是不太喜欢一些题材,因为他们本身受地域限制,就很难控制到某些题材。
拍摄科幻片,这一次陈玄霆是初试牛刀,至于恐怖题材还有战争等题材以后也绝对会出现。
科幻片种类也很多,有小规模的科幻意识流电影,还有大规模的科幻史诗电影。
像阿凡达这样的大场面大制作,香港能够成功控制的绝对数不出三个。而陈玄霆便可称为香港科幻大场面的开山祖师爷了。虽然这部戏的未来成绩还暂且未知
正如大导演徐克对陈玄霆所评价的那样,虽然他在电影的细微部分还存在很多瑕疵,可是对于大镜头大场面的掌控,使他犹如一个经历过枪林弹雨身经百战的将军,他所懂得的,正是很多人所欠缺的
对此,陈玄霆除了苦笑已经不知如何说了,他的执导经验和阅历完全可以让他迅速判断出效果最佳的处理方案。可是,他不认为那些都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毕竟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走
另外陈玄霆被誉为香港乃至世界影坛最会投资电影的电影人,或者说老板。基本上他所投资的每部戏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不管是票房还是口碑,都是一流的。对于这一点,陈玄霆更是心中心知肚明。说他投资的每部戏都赚钱,那是假的,只能说他投资一百部戏,至少有百分八十能捞钱,其余的二十几部则赔钱赚吆喝。
只不过,在陈玄霆的强力控制之下,再有策划部的判断力,像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很少发生的。至少在拍砸的比例上,要比好莱坞低了不少。只不过,失败的例子很少罢了。
阿凡达的巨大成功似乎不需要任何具体的描述了,当年好莱坞依赖一部终结者首次为香港电影敲响警钟。
这一次陈玄霆以这片迅速反击回去,并且靠它一脚踹开世界电影市场的大门。
阿凡达上映一周,香港票房劲收一千三百多万港币要知道,香港总人口才600多万,以前最牛的一部戏周票房也不过才四五百万,现在阿凡达竟然是它的三倍还要多
当然,这要感谢那些不远万里跑来香港一睹为快的游客们,他们的汹涌而来,间接地助长了香港票房的奇迹。
紧接着,阿凡达在日本,韩国,新马泰等地连番上映
立马引起了一股犹如龙卷风暴的观影热潮
可是陈玄霆还不满足,他通电大陆那边,希望内地能够引进这部戏,不过那边却迟迟没有回应。为了能让中国人第一时间看到自己人拍摄的科幻片,陈玄霆一咬牙,又给大陆那边打了一个电话,承诺说,如果此片上映,票房三七分账
也就是说,陈玄霆为了让这部戏进入内地市场,完全舍弃了自己应得的一大部分利益。
大陆文化局那边的高层都不是傻瓜,现在整个中国在搞改革开放,都在吆喝着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既然这样,这么便宜的事情为什么不干于是文化局高层致电中南海首长,向他陈述了引进这部戏的重大经济意义,并且很肯定地说,如果能让这部戏进入内地,文化部门最少能赚够一亿人民币
首长秉承自己那句格言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逮着老鼠就是好猫。
因此点了头。
就这样,阿凡达以无敌黑马姿势冲入大陆市场,此时的大陆人民文化饥渴啊,他们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