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沙皇又没钱了以及筹钱的方法(1/2)
圣彼得堡,冬宫。
“陛下,战争早就超出了某些人当初的预计。”
财政大臣米哈伊尔·赫里斯托弗罗维奇·雷特恩坐在椅子上,瞪着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对着首座的沙皇说道。
这位财政大臣,用远东话来说,就是个裱糊匠,勉强撑着俄罗斯帝国那摇摇欲坠的财政门面。
本来俄国的财政就已经够糟的了。战前年收入大概五亿七千万到六亿卢布,支出却要六亿二到六亿五,每年都有将近五千万的窟窿。米哈伊尔靠着借新债还旧债、东扣西减、提高某些税收,总算把这个洞堵住了一点。1876年情况稍微好转,年底竟然还剩了五百来万卢布,让他稍微松了口气。
可是,战争还是在他强烈反对下打起来了。
当时在御前会议上,米哈伊尔拿出一摞摞财政报告,详细说明俄国根本打不起一场大仗。但内务大臣季马舍夫、陆军大臣米柳京,还有那帮泛斯拉夫主义的疯子们,一个个慷慨激昂地喊什么“解放斯拉夫兄弟”、“夺取君士坦丁堡”、“实现彼得大帝的遗愿”。最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还是下令开战。
米哈伊尔记得那天离开会议室时,手都在抖。他知道,这场战争就是个无底洞。
第二次近东战争让俄国拿下了大保加利亚地区,军方和外交部都说这是大胜。但米哈伊尔心里清楚,这地方现在就是个负担。俄国军政府管理不善,太过粗暴地推俄罗斯化政策,军队纪律也差,结果保加利亚人现在开始反俄,各地起义不断。每个月派兵镇压,每个月往那边运补给,每个月都烧钱。
俄国那庞大的常备军维持费用。为了在欧洲保持军事地位,俄国养着超过一百万的常备军,这些人的军饷、装备、训练费用,每年就要吃掉财政收入三分之一以上。
还有外债利息。为了工业化和修铁路,俄国从法国、奥地利,还有私下里英国那些银行借了大笔贷款,每年光利息就得付几千万卢布。
工业化和铁路建设本身也是吞金巨兽。沙皇雄心勃勃要把俄国变成工业强国,在乌拉尔建钢铁厂,在莫斯科建纺织厂,修中亚大铁路,这些哪个不是天文数字?
更别提俄国臃肿的官僚机构了。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叠叠的衙门,数不清的官员,个个要拿俸禄,个个要养家。米哈伊尔曾经想精简机构,结果遭到几乎所有官员联合抵制,最后不了了之。
这些开销压在财政部头上,收入却增长缓慢。农业税收不上来,农民太穷;工商业税也有限,俄国工业还落后;关税收入算稳定,但也填不上这个大窟窿。
现在,第三次近东战争让这一切都快崩了。
米哈伊尔狠狠瞪了一眼对面的内务大臣亚历山大·季马舍夫,然后继续对沙皇说:“陛下,现在战争的开销已经超过两亿八千万卢布!才打了半年多,我们提前准备的战争基金根本不够。原本军方说这仗最多花一亿五,现在已经是预算的两倍了,战争还没完!”
他声音越来越高:“弹药消耗超预计三倍,重炮损耗惊人,还有伤亡抚恤、战马补充、军粮供应、后勤运输……每一项都在疯狂烧钱!埃迪尔内要塞打了五个多月还没拿下,我们每天都在那儿扔钱!”
“这是财政部的问题。”内务大臣亚历山大·季马舍夫冷冷看着满脸愁容的米哈伊尔,不紧不慢地说:“君士坦丁堡近在眼前。虽然我军目前在埃迪尔内攻得不太顺,但大环境还是对我们有利。奥地利人在西线拖住了奥斯曼至少一半兵力,我们面对的敌人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埃迪尔内一旦攻下,后面就是君士坦丁堡,一马平川,再没什么能挡住我军了。”
季马舍夫顿了顿,带着一丝讽刺的笑容:“财政大臣先生,您难道希望我们在胜利前夜放弃?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的梦想就在眼前,您却要我们因为钱退缩?历史会记住这一刻的,大臣先生。”
“我说的就是钱的问题!”米哈伊尔终于忍不住,重重锤了下桌子,茶杯都跳了起来,“我们没钱了,内务大臣先生!您听明白没有?国库见底了!后面如果还要打君士坦丁堡攻防战,如果还是埃迪尔内这个规模,那咱们只能宣布破产了!”
“破产?”季马舍夫皱眉,“这也太夸张了吧?俄罗斯帝国怎么可能破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