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三国:重生阿斗,复国系统来早了 > 第201章 汉中之战,不远矣

第201章 汉中之战,不远矣(1/2)

目录

时光荏苒,刘禅在襄阳格物大学堂倾注心血的第一个年头,就在忙碌与希望交织中飞快流逝。

学宫声名渐起,蒙学如火如荼,印书馆财源广进,一切似乎都走上了正轨。

然而,在这片文教昌盛的景象之下,一股强大的战争潜流正在悄无声息地汇聚、涌动——目标,直指北方战略要地,汉中。

汉中王府内,烛火常明至深夜。

刘备与诸葛亮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悬挂着巨幅舆图的密室之中。

得益于黄月英“发明”的改良纸张,此刻的军政效率已远超往年。

“孔明,你看,这是孝直(法正)从成都发来的最新粮秣测算。”

刘备将一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张递给诸葛亮,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

“若在以往,如此精密的计算,需耗时数月,竹简都要用车拉!

如今,纸张轻便,书写迅捷,算学博士辅助之下,不过旬日便已清晰列出。

依此数据,我大军出动,粮草可支撑半年有余!”

诸葛亮接过,快速浏览,羽扇轻摇的速度都不由加快了几分,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主公所言极是。此纸之利,确乃天助我军。

不仅粮草计算,军令传递、情报汇总、兵力调配图谱,皆因此物而焕然一新。

以往一道军令自襄阳发往江州,驿马奔驰,竹简沉重,需五六日。

如今轻纸一张,快马三日可达,且内容详尽,不易出错。

此中节省之时日,于战机而言,千金不换!”

其实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利用纸张的便利,建立起了更高效的情报分析系统。

各方细作传来的信息被迅速抄录、归类、比对,

使得曹军在汉中、关中一带的兵力部署、将领性情、粮草囤积点等情报,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透明。

汉中之战,近在眼前矣!

尽管刘备和诸葛亮并未将具体军事计划告知刘禅,但整日生活在王府和学宫之中的刘禅,又如何感受不到这日益紧张的战争氛围?

他注意到,父亲召见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等人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且常常密谈到深夜。

他察觉到,府中往来穿梭的军中信使数量明显增多,且个个行色匆匆。

他从糜芳舅父偶尔的抱怨中得知,工坊的纸张大部分都被军方“强行”调走,用于绘制地图和传递军情。

他甚至发现,学宫里一些年纪稍长、来自军户家庭的预科生,偶尔会谈及家中父兄近期被调防或加紧操练的事情。

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感,笼罩在襄阳上空,也萦绕在刘禅心头。

这一日,刘禅前往王府向刘备请安,恰逢诸葛亮与法正刚从密室中出来,三人脸上都带着凝重而又隐含兴奋的神色。

“儿臣拜见父王,义父,法尚书。”刘禅恭敬行礼。

刘备看到刘禅,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温和笑容:

“阿斗来了。学宫近日如何?”

“回父王,一切安好。庞公与司马先生主持编撰的蒙学教材已近尾声,长孙博士的律法科纲要也已拟定……”

刘禅简要汇报着,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父亲案头上那堆积如山的纸张舆图所吸引。

那上面密密麻麻的标记、箭头,无不指向一个方向——北方。

诸葛亮敏锐地注意到了刘禅的目光,与刘备交换了一个眼神,微微一笑,看似随意地问道:

“殿下近来读书,可知汉中之地利?”

刘禅心中一凛,知道这是考校,也是某种程度的暗示,他收敛心神,从容答道:

“回义父,汉中乃益州屏障,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引荆襄,西控秦陇。

得汉中,则进可图中原,退可保益州无忧。昔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其地之重,关乎国运。”

刘备闻言,眼中精光一闪,与诸葛亮、法正再次对视,皆看到彼此眼中的欣慰与惊讶。

阿斗虽沉迷学宫之事,于这天下大势、战略地理,竟也如此清晰!

“好!我儿深知大势!”刘备难得地夸赞了一句,随即语气转为深沉,

“然虎口夺食,非易事也。曹孟德经营汉中已久,夏侯渊、张郃皆乃当世名将,此战……必是艰苦卓绝。”

刘禅从父亲的话语中,听到了无比坚定的决心,也听到了潜藏的忧虑与巨大的压力。

他知道,决定季汉命运的关键一战,即将到来。

他这一年的安稳办学时光,恐怕要结束了。

离开王府时,刘禅的心情沉重而又激动。

他明白,父亲和相父已经将征讨汉中的准备做到了极致。

他所带来的纸张技术,无意中为这场大战增添了重要的筹码。

“战争要来了……”刘禅望着北方的天空,喃喃自语。

他的学宫,他的教育事业,未来是能借助大胜的东风蓬勃发展,还是会因战争的消耗而陷入停滞,一切都将取决于北方那片战场的结果。

他所能做的,就是继续守好他的“育才”大本营,同时,默默为父亲、为即将出征的将士们祈祷。

他知道,他选择的这条“文”路,与父辈的“武”路,终将在某个点交汇,共同支撑起季汉的未来。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转机来的如此之快。

在学宫中,长孙无忌带给他的惊喜远不止于法学。

随着律法科的蓬勃发展,长孙无忌展现出的卓越才能很快引起了庞德公和司马徽的注意。

这两位学宫奠基人年事已高,本就志在学术而非繁琐管理,

见长孙无忌处事公允、条理清晰、且深得刘禅信任,便逐渐将学宫的日常行政事务移交于他。

长孙无忌接手后,并未急于大刀阔斧地改革,而是先沉下心来,用了他最擅长的“调研”方法。

他花了整整十天时间,分别与各科博士、助教、胥吏、甚至负责洒扫的仆役交谈,又仔细查阅了学宫过往的账目、记录、规章。

随后,他才向刘禅和庞、司马二位先生提交了一份《格物大学堂事务优化疏》。

疏中精准地指出了几个可以提升效率的环节:

其一,“分科而治,统合资源”。

他指出,目前各科相对独立,但许多资源可以共享。

例如,各科所需的笔墨纸砚、基础书籍可由学宫统一采买,以量压价;

学子们的公共课程,如基础算数、四书五经等可合并授课,避免师资浪费;

学宫的藏书楼应对所有科目开放,并建立更便捷的借阅章程。

其二,“明晰章程,权责到人”。

学宫以往的管理多依赖惯例和庞、司马二人的威望,缺乏成文的规章。

长孙无忌建议制定详细的《学宫章程》,明确各位博士、助教、胥吏的职责、考核方式及晋升路径,

同时规范学子的入学、考勤、学业考核及奖惩制度,使一切运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三,“开源节流,细水长流”。

他仔细核算了学宫的支出,提出了几条节流建议,如鼓励学子抄录副本以节省购书费用,废弃纸张的再利用等。

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开源”之策:律法科学子可为民间提供简单的法律文书代写与咨询;

农科培育出的良种、编写的农书可向周边农户推广换取些许资助;

甚至未来工科、医科皆可如此。

此举不仅能稍补学宫用度,更能让学子提前接触实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