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3 章 火锅创新(2/2)
叶昭接过碗,热气模糊了他的表情。“还好。”
他低头喝了一口汤,又补充道,“这几天你和孩子们多注意安全,晚上早点关门。”
这话他之前也说过,但这次的语气格外慎重。
沈秀兰心里微微一紧,面上却不露声色。“知道了,你快吃吧,汤要凉了。”
叶昭吃完洗了碗,说要去院里检查一下。沈秀兰跟着他走到门口,看见他蹲在门槛边,手指抹过门板上一处暗红色的污渍。
“这是什么?”沈秀兰走近些,就着灯光细看。
叶昭站起身,挡在她面前。“没什么,可能是哪个孩子顽皮弄的油漆。”
但他紧绷的下颌告诉沈秀兰没那么简单。
第二天一早,沈秀兰特意早起。天刚蒙蒙亮,她打开院门,仔细查看昨晚叶昭留意的地方。
门板下半部分泼溅着大片红色油漆,已经半干,在灰褐色的木门上格外刺目。
她退回院里,轻轻带上门。心里盘算着这事要不要告诉叶昭,他已经悄无声息地站在她身后。
“看见了?”叶昭语气平静。
沈秀兰转身点头。“什么时候的事?”
“昨晚我回来就发现了。”叶昭走到门边,手指抚过油漆泼溅的痕迹,“应该是傍晚到入夜那会儿泼的。”
团子揉着眼睛从屋里出来,看见门上的红色,好奇地凑过来。
“爸爸,门门红了。”
叶昭一把抱起儿子,用身子挡住她的视线。“是啊,门门穿新衣服了。”
他语气轻松,眼神却示意沈秀兰进门说话。
一家人吃早饭时,叶昭尽量如常地和孩子们说笑,但沈秀兰注意到他多看了几眼门窗。
饭后,叶昭说要出去一趟。沈秀兰拉住他衣袖:“等等,我有事和你商量。”
他们走到院角,沈秀兰压低声音:“我想把院墙加高些,再换把结实点的锁。”
叶昭打量院墙高度:“加高倒是可以,不过……”
“我还想拉根报警绳。”沈秀兰继续说,“从院墙到屋里,夜里有人翻进来能知道。”
叶昭有些惊讶地看着她。沈秀兰不躲不闪地回视:“我知道你办案得罪了人,这事不能马虎。”
他沉默片刻,最终点头:“好,我去找姐夫,他懂这些。”
下午叶昭就请来了张建国。这个憨厚的汉子仔细查看了院墙和门窗,又丈量了院子尺寸。
“秀兰妹子,放心,这事包在我身上。”张建国拍着胸脯,“我先帮你们把墙头插些碎玻璃,再加高两层砖,锁换那种双保险的,报警绳也好办,铃铛装在屋里,一拉就响。”
沈秀兰提出要学怎么用报警绳,张建国便耐心教她如何布置、如何测试。
叶昭在一旁看着,目光柔和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张家兄弟来帮忙施工。沈秀兰每天多准备些饭菜,留他们一起吃午饭。
工人们干活卖力,院墙一天天变样。
团子和小凯对施工充满好奇,常在院里看热闹。
沈秀兰便借机教他们安全知识。
“如果有人敲门,要先问清楚是谁,不能随便开。”她蹲下身,平视着两个孩子。
沈秀兰摸摸他们的头,心里稍稍安定些。
周五晚上,报警系统终于装好。张建国演示给全家人看:院墙上的细绳连通着屋里的铃铛,轻轻一碰就会响。
“试试?”张建国把绳头递给团子。
团子小心翼翼一拉,铃铛立刻清脆作响。孩子们兴奋地轮流尝试,院里充满笑声。
叶昭检查了每个连接点,确认牢固可靠。“多谢了,建国。”
他拍拍张建国的肩。
“应该的。”张建国笑笑,“秀兰聪明,这主意好。”
夜里,沈秀兰躺在床上,听着外头的风声。叶昭的手轻轻覆上她的。
“别担心,”他低声说,“我会护着你们。”
沈秀兰在黑暗里微笑:“我知道。”
她转身面对他,虽然看不清彼此的表情,但能感受到他的呼吸。
“我们都在努力,”她轻声说,“这个家会好好的。”
叶昭的手紧了紧,没再说话。
十二月的寒风吹过百花胡同,秀兰麻辣龙虾馆的玻璃窗上结了一层薄薄的霜花。
清晨六点,沈秀兰踩着吱呀作响的积雪推开店门,手里拎着刚从小市场买来的新鲜猪骨和牛油。
“春梅,把新招牌挂正些。”她朝店里喊了一声,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散开。
王春梅踩着凳子,仔细调整着刚做好的木招牌。
林婉如正在店内擦拭每张桌子,特意在每张桌上预留了小煤炉的位置。
“秀兰,这煤炉真精巧。”林婉如拿起一个巴掌大的小煤炉,里面已经装好蜂窝煤,“客人一人一个,又暖和又方便。”
沈秀兰点点头,系上围裙走进厨房。她将猪骨焯水后放入大锅,加入姜片和料酒,灶火噼啪作响,汤底渐渐泛白。
她另起一锅,炒香花椒和辣椒,加入独家配制的香料,浓郁香味瞬间弥漫整个后厨。
八点整,店门准时打开。第一批客人是常来的李婶和她几个老姐妹。
“哟,改招牌了?”李婶裹着棉袄进门,眼睛一亮,“这大冷天的,正想吃口热乎的。”
沈秀兰笑着迎上去:“李婶来得正好,今天暖锅第一天试营业,给您几位尝尝鲜。”
她亲自端上五个小煤炉,点燃后蓝色的火苗欢快地跳跃。
林婉如随后端来单人小锅,里面是滚烫的麻辣汤底。
王春梅摆上切得薄薄的羊肉片、白菜、豆腐和粉丝。
李婶先舀一勺汤吹了吹,小心地送入口中。她眼睛微微睁大,又连喝两口:“这汤鲜辣够味,冬天喝上一口,浑身都暖和了!”
旁边张奶奶尝过后,从随身布包里掏出个小纸包:“我这有点自家炒的花生米,撒汤里试试?”
红皮花生米落入汤中,顿时香气四溢。其他客人纷纷效仿,这个加点自家腌的酸菜,那个撒把炒香的芝麻,气氛顿时热闹起来。
李婶吃得额头冒汗,解开花布头巾:“秀兰啊,你这汤底怎么熬的?比我去年在东来顺吃的还香。”
沈秀兰擦擦手,笑得坦诚:“其实不难,猪骨熬白汤,炒料时火候到位就成。您要想学,我这就把方子写给您。”
她真就去柜台取了纸笔,仔细写下配方。李婶接过纸条,反倒有些不好意思:“这怎么好意思,这可是生意秘方啊。”
“街坊邻居的,有什么不能分享的。”沈秀兰又给她添了碗汤,“大家吃得好,我心里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