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这一路的行程(二)(2/2)
王奎就笑道,“是金陵知府王照磨王大人的路子……”见裴老太太面带不解,就赶忙解释道,“就是去年冒死弹劾齐首辅的六科道言官王明辉,据说他是个出了名的硬茬子愣头青,为人极认死理,偏他为人方正,一身的正气,齐首辅也拿他没法子,干脆给扔到金陵去了……”
王奎一提,裴老太太就想起来了,裴二老爷年关时回来,也曾提过这茬子事儿。
一时倒不知怎么说才好,默了好一会儿才问,“后来呢?”
王奎忙道,“后来,那王家人依着三少爷指点的去了知府衙门,这位王大人,也不管该不该他管,立时接了案子。我们离开的时候,这案子还在审着呢……”
顿了下,他又小心地道,“就是三少爷到底不放心,还是留了一个人在那里暗地里照应着……”
裴老太太再度好奇,“留了谁在那里?”
王奎又默了下,这才底气不足地道,“似乎是从前跟随在黄家老太爷身边的人……”
裴老太太,“……”
真真是一句话也不想说了!她就知道这个孙儿不老实,没想到他竟然还收拢了黄家的人……
可他收已经收了,还能拿他怎么样?
裴老太太气怔了一会子,朝着王奎摆手。
终于把难出的事儿说完了,王奎心里松快,语调也松快起来,“离开金陵,三少爷就一路去了京城。特意去给二老爷请了安,到六部衙门那边走了一遭,在京城周边转了时日,正好遇上那位白先生,便一同回了池州府。”
大概是前面让人头痛的事儿太多了,听着后面这些顺顺当当的事儿,裴老太太反而有一种不真实感,“他没取道荆州,去瞧瞧黄家那几家姻亲?”
裴三少爷的生母黄氏是独女,她这一辈并没有外嫁的亲姊妹,可是黄家的上一辈的外嫁女却也不算少。再有,黄家大老爷的两个女儿,一个嫁在本地,一个嫁到了荆州之西的并州,离荆州也不算太远。
据说这两个女儿在夫家的日子也不大好过。
王奎摇头,“并没有。”顿了下又道,“后来孟德提醒了一句,三少爷说,事到如今,自是各家有各家的难处。他能顾着黄家诸人,已是吃力,旁的便是有心也无力。再说了,黄家老太爷在时,各人跟着享了不少好处,如今黄家失势,也自该跟着受苦。”
顿了下,王奎小心地道,“小的猜,三少爷大概也是气她们这么些年不管不问,急着撇清的意思。”
黄家百年大族,远远近近的姻亲,自然不止裴家一家。可是这事出了后,也只有裴家和黄二太太的娘家陇西的赵家出过力。
裴家离和州远,赵家更远。
以至于只在头两年听说过赵家人有所动作,过后也再不闻声响了。
裴老太太一瞬的感叹过后,又赞许点头。孙儿能想到这些,可见也不会为黄家的事儿昏了头。
裴老太太心头略略安定。又细细问了裴二老爷父子二人相见时的情形,这才放王奎出来。
王奎才刚走了没一会儿,裴大太太就来了。
裴老太太听了这半晌的话,有些神伤,朝乔嬷嬷摆手,“去,告诉你大太太,就说我今儿没精神,有事改天再说。”
乔嬷嬷答应一出,从暖阁出来,把裴老太太的话悄和裴大太太说了一遍儿。
裴大太太隔着珠帘见裴老太太侧身躺在长塌,双目紧闭,一副极没精神的模样,忍不住悄声问,“敢是宣哥儿在外头做了什么惹老太太不高兴的事儿?”
乔嬷嬷忙摇头,悄声道,“并不是。”顿了下,她声音压得更低,“许是因黄家的事儿沉心。”
裴大太太就微舒了口气,从前裴大老爷派人去和州,每回回来听人说起黄家的事,裴大太太也心有戚戚焉。
只是她略微犹豫了一下,还是悄声问,“那之前说过的事儿,应该没什么变化了吧?”
她指提的是和沈家的亲事。
裴老太太的意思只差明着说,等裴鸣宣一回来,就着手办他的亲事。
裴大太太也是按照这个暗中准备的,要是再出会考岔子,她这些日子岂不是白忙活了么?
乔嬷嬷想了想,笑道,“这我也说不准,不过,应该不会。”
裴大太太吃了半颗定心丸,心中瞬间就安定了。也没多说什么,隔帘给老太太请了安,就先行回院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