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归来(三)(1/2)
虽然看出老沈头处处是为老大一家,向她示好。
杜氏听了这话,还是为女儿受重视,心有触动的。
当下就笑说,“好,即然爷爷这么说了,就按族谱取。”
孙子媳妇答话答得顺溜,老沈头很开怀,瞅着沈乐妍道,“妍丫头,你不能白顶个聪明会读书的名头,这侄女儿的名字,你可得费费心。”
沈乐妍虽然读了几本启蒙读物,却是一脑子现代的知识。原就不是个什么文化人,取名字这样雅致的事儿,她哪儿能取得来。当下就苦了脸朝老沈头,“爷爷,你还是让我白顶着这个名儿吧!”
老沈头大笑。
杜氏也笑她,“你做姑姑的可不能偷懒。妞妞的大名就交给你了!”
沈乐妍只好点点头道,“好吧,叫我现在取,是取不来的。赶明儿我翻翻书,要不然再去磨李家叔爷爷!”
老沈头再度一笑,瞅了瞅杜氏,嘴张了张,终还是没说什么。转而问沈老二道,“先前我听你说,坊子里要招工,如今盘算得咋样了。”
沈老二家的坊子是八月初就盖好了,如今那院子里屋子里,做粉条和做糖需要用的灶也垒好了,一些必备的工具也陆陆续续的到位了,早先那七八分的番薯就是在坊子里做成了粉条。
可以说,坊子是万事俱备,只等秋收,只欠人工了。
秋收一过,就要正式开动。
当然,这是沈老二的意思。沈乐妍的意思是,秋收不过,就要立时吊淀粉。这是个耗时累人的活计,现在天好,吊出来也干得快,省得到了用时再吊,人工忙不忙得过来还两说。更怕因为淀粉备得不足,影响坊子的运转。
可沈老二却说,坊子是头一年开始运转,不要贪大。先慢慢的来,缓缓的做。别到时候收番薯收得太多,全压在自己手里。
总归这件事,大家商量是商量了,还没商量出个头绪。
听见老沈头问,沈老二就道,“我是盘算着,便是招工,也不过十个人罢了。”说着他掰着手指一一数来,“您看,做粉条最多两拨人就够了。这一拨是三个人,一个下粉,一个捞粉,一个穿竿子晾晒。”
“那做糖呢,今儿往镇上去,原那个杨掌柜倒是答应试着卖一卖。但是卖成啥样,现在心里还没数。我就寻思着,最多也起两个锅。这做糖倒不用那么些人,一个烧火,一个搅糖也就够了。”
沈老二说着,看向老沈头,“再加我们自家的人也要上手做活,这么算下来,十个人足够了。”不过,他微微一叹道,“这些都是计划。实则今年收番薯,能不能收得上来了,我心里也没底呢。”
毕竟大家都知道能做粉条挣钱了,谁还愿意贱卖?
沈乐妍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她觉得原来的番薯三斤一文钱,虽然有些低估了番薯的价格,但也不算太离谱。毕竟麦子在丰年时,一石才卖八百多文,合八钱银子,也有卖过七百五十文的。
到了灾年粮价高时,也不过一石一吊钱,也是一两银子而已。
据陆氏说,她记忆中,麦子的价儿,还从来没有高过一石一两银子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