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反应(1/2)
蔡家如今虽然和李宋两家平素里往来稀了,但是他家终是承着李恬这边的大情。哪怕事出有因,蔡老二心里还是记着的。一听李恬的话,二话没说就大包大揽地应承下来,道是镇上的事儿不用她操心,他和镇上的里甲地保都熟,从前也没少给这俩人上供。
那几个闹事的憋小子,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
而这俩人在县衙门也有不少相熟的人脉,托他们从中斡旋一下,也不是什么大事儿。甚至银子也不用李恬操心。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李恬不再相信单纯的义气之类的。在她看来,人与人之间,甭管大小事儿,大多都是利益相关。感情、情谊什么的,都是利益之外的附加品。
脱离了“利益”只空口说感情、情谊,其实差不多都是变相的“跪求”而已。跪求的人,说话没有份量没力度,人家理不理你这茬子也两可。
但是有“利益”相关就不一样了。一来她自己也算理直气壮,二来,有对方之前的“欠帐”在这存着,他对自家的事儿,当然要比空口白牙的“跪求”要上心得多。
从这点上来说,她是相信蔡老二的。正如蔡老二对里甲地保的事儿,信心满满一样。
也没多客套,笑着谢过蔡老二,又说了些等宋大海回来,让他亲自上门致谢云云,就回了家。
这会儿,何明和李恬三个舅舅、姨夫表兄还有英子夫婿,已到了下河村。他们上午收蛋的时候,倒没遇着这些人,就是在回程的时候,在通往下河村的官道那里遇着了,那几拨人阴阳怪气的堵着路,还说什么,让给李恬捎个话儿,周边的村子他们包圆了等等。
先前何明几个还不明所以,直到回到村子里,听人说起,这才明了。
正聚在那里七嘴八舌的骂着,见李恬回来,何明赶紧把回来的情形和李恬简简说了一遍,道:“恬姐儿,那些人真要横了心和咱硬顶,那咱……”
李恬先前倒不是单纯地怕这几个泼皮,而是对时下这操蛋的律法不信任。
她可不想,自家一丝没准备,就和那些人起了冲突,然后被突然冒出来的官差扣上个扰民、横行乡里的帽子,不分清红皂白拿人。
真要到了那会儿,自家被动挨打还不算,出的银子可比这会儿要多多了。
所以在开始有动作之前,这件事得先办妥了。
如今蔡老二应承下来,但要把事情办妥,估摸着也得三四天。
再有他们家大量收鲜蛋是打春上起的,周边的百姓人家虽然知道这个能赚钱,也多多喂鸡了,但直到这会儿,鲜蛋的量还不是很大。
何明等人其实七八天转一遭正好,去的次数太勤了,人家的鸡产不了那么多蛋,也是白跑趟。但是到了秋后,一来是闲了,二来是稍耽搁久了,做皮蛋的坊子就得停工,这才隔三天就去各个村子里转圈收蛋。
今儿即然收了一遭了,也不用急慌了。李恬就建议,大家先歇一歇,过几天再说。
那些人不是要围堵么,就先让他们堵着,溜溜他们再说!
宋大海还没回来,何明几个都觉得这事儿,不能压在她一个人头上,自然也没二话。大家宽慰她一回,把鲜蛋清点了数目,也就散了。
这回也不怪李恬似乎如临大敌,实是李宋两家这几年的好日子实在是让人眼红眼气得很!都是平头百姓人家,咋就你们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这份小小不忿,从最开始卖点心那会儿就开始滋生了,积了这么久,早积成了大大的怨愤不平。
还有人歪辩什么的,李宋两家这是喝着乡亲的血,往自家划拉钱。
这个说法一经提出,立时把有些人心中的大怨愤不满给激到了顶点,以二嘎子为首的等人就横空出世了。
因为知道李宋两家为人行事得人心,也不是好欺负的主儿,这才联合了好些人。原是想着,李家就算硬气,面对这么些人,这么些街坊,就算心里再不情愿,也得掂量掂量。
原他们也没想过把心底的盘算一下子倒出来,而是想着,李宋两家但凡软和一些,先让他们插手收鲜蛋的事儿,余下的事儿再慢慢说道。
哪想到,李恬见着他们半丝不怵,从头到尾神色都是淡淡的,跟没听见一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