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新年将至(1/2)
农家里,一向到农闲的时候,才开始操持婚嫁乃至盖屋修墙的大事。特别是到了十一月里,该做的杂事已做完了,又还不到年节,却又沾着年节的喜气儿,更是扎了堆的操办。单是下河村,十一月里就有四五户娶媳嫁女的人家,那些给人说亲的媒婆子也跟过江鲤鱼似的,在街上穿梭个不停。
到了这会儿,李好自然没了闲时候。每天早出晚归的上工,有时候,还要搭夜给人家收拾食材并预备那些能提前准备的菜肴。
大牛媳妇那里也忙着招待接二连三上门的媒婆子。——早先下河村本村乃至周边几个村子的媒婆子是都烦透了大牛的老娘,可是自打中秋过后,二牛三牛跟着宋大江到府城跑了大半个,一是赚了不少工钱,二来,大牛媳妇和李恬要好,宋家眼见的也正一步步走高,二牛三牛和宋家又略略有些交情,将来宋大江一旦发达,二牛三牛指定也能因此借着些劲儿。
媒婆子们就是看中了这个,这才又兴头头地往大牛家跑。
而大牛的老娘这些日子虽然没多作妖,日常在家那嘴还是碎得不能行。大牛媳妇又盼着将来等李家宋家和何明那里的山头弄好了,自家也跟着依样学样弄一座来,再不想让大牛老娘拖她的后腿儿,这家是一定要分的。也因为这个,对二牛甚至三牛的亲事,格外的上心。
李守成媳妇则是忙着给娃子做鞋做冬衣,又到她本家娶媳嫁女的人家攒忙,也是整日里忙得脚不点地的。
何明家的就更不用说了,天天头发捎上都提着劲儿,等着迎儿媳妇呢。
在人人都忙个不停的情形下,李恬和老三媳妇王氏倒成了闲得不能再闲的闲人。
李恬闲是因为棉衣棉鞋什么的,她就没打算累哈哈的,自己家上手做。等到了年跟前儿,大家干脆一道去镇上买现成的。而家里的活计就那么些,还有三丫头和四丫头并小月牙和春晓几个给她帮手,根本不愁做。
王氏则是因为,自打李月莲回门之后,整个老李家都沉寂下来。院子里天天悄没声息的,甭说吵嚷了,就连高声说话也不听见一句。没人找事,大家都安生,老三媳妇自然自在了。
见天忙完家里该忙的事儿,就抄着鞋底子带着儿女出来逛。
多数时候是来李恬这里,坐不上一会子,俩人就带着李静李悦几个小丫头往街上看热闹,听妇人们说着媒婆子给哪家的儿子闺女说了亲,这户人家如何,闺女如何,小子如何。闲闲散散的,一天时间就也过去了。
日子就这么缓慢悠闲,却又透着繁忙喜气的缓缓流过,一转眼就到了腊八节。
腊八节在农家里也是个不大不小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应节景,把婚嫁大事放在这一天的倒是不多。李好难得休息一天。
头天晚上就把煮腊八粥的各样食材,都泡上,第二天五更时分就起了身,忙着熬腊八粥。
农家的腊八粥倒也不怎么讲究,反正只要凑够八样就成。
李恬家的腊八粥,用的是番薯、大米、红绿豆、豇豆、莲子、栗子、红枣、蜜枣熬成的,浓浓稠稠一大锅,闻上去香甜诱人。
惹得小妞妞掂着小脚,扒着锅沿,馋巴巴的,直往锅瞄。
“瞧你这小馋样!”李好好笑地揪了她的鼻子,用小碗给她盛了一小碗底了,又塞给她一根筷子,笑道,“先去给鸡舍鸭舍,还有枣子林里,鱼塘边上的树上都抹了一下再吃,记住了吗?”
小妞妞到腊月里已满三岁了。大概是因为家里人多,逗她说话的人多,眼下小嘴皮子已十分利索而且吐字清晰,条理清楚。闻言大大朝李好点了点头,俩大眼睛眯成了两弯小月牙,“记住了,大姑!”
然后抱着小碗,迈着小短腿跑了出来。
李恬其实也不知道腊八节这天要往树上鸡舍上抹腊八粥的习俗,到底从何而来。反正下河村这一带,都是这么办的。据说,抹了腊八粥,树木来年长得旺,鸡鸭舍不生病,寓意五谷丰登。
家里的小娃子们最爱这个活儿。悦姐儿一见小妞妞抱着碗出来,也忙蹿进厨房,“大姐我也要抹。”然后又朝身后招呼月牙,“月牙你也来!”
这大半年来,这俩小丫头天天在一个炕头睡,又天天在一处或是做活或是玩乐,几乎算是形影不离,感情极好。
月牙眼中闪过一丝微不可见的落寞,笑着进了厨房。
李好给俩人一人盛了大半碗粥,交待她们别烫着,除了给自家抹,也记得去给宋家的树上、草屋驴棚那里抹一抹,等俩人笑呵呵地端着碗走了后,李好从厨房里伸头看过去一眼,这才缩回头和李恬低叹,“这也不知道月牙她大哥到底咋打算的,他们家一直这么下去,可不是个事儿。”
李恬还是早先的态度,对不是自家的事儿,即不上心,也懒得想。闻言就摆手道,“你管他咋打算的,反正和咱们不相干!”
一边说,一边抄了只碗,走到灶台边上去盛饭。
看着她这半丝不入心的模样,李好心下有些失望,却也不敢表露出来。自已个作无奈状一笑,也走到锅台边盛饭。一边盛一边和李恬道,“今儿正值过节,又是镇集,我也没啥事儿,要不咱们吃过饭,就去镇上把过年穿的衣衫鞋袜给置办了?”
“成啊。”李恬应了一声,扬声招呼李长亮几个过来端饭。
吃过早饭,李恬去请何嬷嬷过来帮着看半天家,就和李好带着家里的一众小萝卜头上了车,往镇上去了。
自李恬最后一次从蔡家回来之后,这大半月一直是晴好的天气。十一月中的那场大雪早化完了,眼下虽是二九末的天气,却并不十分寒冷,姐弟几个把头包得严严实实的,坐着车一路闲看着道边的景致,说说笑笑的去了镇上。
一进镇子,年节的喜气热闹就迎面扑来。
不止街道两旁布匹点心的摊子比从前多了两三个倍数,卖蒜头生姜成捆的大葱,乃至寒光凛凛的菜刀锅碗盘铲以及卖花椒大料的摊位,也是随处可见。至于卖红纸对联的摊子,更是三步一个,五步一摊。街上人头攒动,叫卖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声声不绝于耳。空中气弥漫着年节特有的喜气和热闹。
李恬姐弟几个受了这热闹的气氛的感染,从一进镇就开始买。什么蒜头大葱香料菜刀碗盘儿,但凡过年吃用得着的,一个劲儿的往车上装。
就这么一路买下去,直到拐到卖布匹成衣的横直街上,车厢里已装得半满。
惹得李静一个劲儿取笑李好,“大姐,人家大手笔的撒银子,是人家赚着大钱了。你才赚了几个钱,就敢跟着她漫洒银钱,打肿脸充胖子?”
李好这不是因为自家这大半年来过得顺畅,而且这也是她从杜家那烂泥窝里跳出来的头一个年节,自己个心里头也爽气,想让大家乐乐呵呵地过个丰足年。吃什么有什么,不再跟从前一样,吃一点东西,还得算计着,要不要留给客人吃。
先是一笑,“这不是高兴么?”接着又嗔李静,“再说了,我虽然赚得没她多,可也不少了。这些东西,我还是买得起的!”
自打九月中,李好就开始忙碌,到了十月并十一月,基本上没了闲时候。而高家,虽说柳家那一闹,对他家略有些影响,但影响也不大。
不但不大,反而因为李好把点心这一样带过去,再有李恬专供给高家的豆瓣酱,因此而带来的新菜色,高家的生意反而更红火了一层。
就拿十一月份来说,高家单是喜宴就接了十五家!这可不是高婆婆贪心,想多赚钱。实在是那些找上门的人家,推也推不过去,只好硬着头皮接了。
原先一家的丧喜事儿,连头带尾三天时间,算是不紧不慢,按部就班。如今一下子多出五家来,李好和高婆婆等人,自然就得紧着忙。
也正是因为这样,李好单十一月就赚了一吊六百文钱。再加上头几个月赚的,她自己做工所得也有三吊半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