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王氏上门(1/2)
宋大海笑骂他一声,“你就给牵了个线,听大河说,她那头还给你留着一两的谢钱呢,你使人家的银子,还好意思收跑腿钱?”
宋大江就微微青了脸,一咬牙比划出个八来,“那她八我二行了吧?”
宋大海叫他逗笑了,摆手道,“行了行了,这事儿且走且看吧。你忙去吧,我去那头问问。”
下汤镇周边的村落众多,除了请木匠上门打制的,也有好些人家到镇上来买。镇上共有三家家什铺子,每家都有自家的木匠行,家家也都缺宋大海这样的精工熟手,他把三家都转过,选了工价儿给得略高,规模也略大的孔记。
和人说定上工的日子,赶着何明家的驴子车回了家,到了家后,就把当时盖东屋的时候,多砍的松木料子搬到当院儿,准备趁着早早晚晚的空子,打制一辆架子车。
往后他天天要去镇上,倒不好一直借旁人家的驴子车使了。
田里闲了,家家都没什么事儿,李恬担心的安全问题也算是得了解决。接下来的几天,天天带着一群小丫头,往田里挖野菜割嫩草,除了给鸡鸭喂的,余下的都拿去给李好晒干菜。
这天刚下过暴雨,路面湿粘,李恬跑了好些天,也累了,也乐得清闲一日。帮着李好把被褥子抱出来晾好,突地又想到让李好学艺这件事儿来。
说起来,这回点心生意能做得这么顺利,还多亏了李好。她在家的时候,饭食上就比同龄的女孩子要强,一样的饭食,李好做出来的就格外精细味道好。而这回的点心,除了头回试做的时候,那炸甜甜圈的面活得稍微有点硬,不怎么松软之外,后头的几样点心,差不多都算是一遍成。
李恬早就因她这个做饭的小技能,把从前起意让李好学医的主意,暗搓搓地改成了学做饭。
要说学厨活可比学医合心意多了,李好也挺情愿。有这个一艺之长,将来没准儿真能开间小馆子,自己养活自己个儿。就是她皱眉愁道,“咱们想得是怪好,可这师傅往哪儿找啊?”
时下的厨子多数都是男子,还都是正经拜了师,先跟在师傅身后先从帮杂工开始,然后是练刀工,再然后慢慢的上手做一些简单的菜色。
要想技成,足得好几年磨呢。
她是个妇人家,哪有这样,一天都不离身的跟着师傅学艺的机会。
李恬其实也愁这个,不过,只要李好愿意,往后往这方面留留心,也不见得找不到厨艺精通的妇人家。宋大海她娘的手艺不就是这么学来的么?
姐妹俩正说着,老三媳妇王氏拎着满满一大箩筐蒜头进了院子。
一瞧见姐妹俩就笑,“这是你们那菜地里收的,你爷爷早让送来呢,就是不得空子。”
李恬笑着起身去接,心说,哪是不得空子。是因为那点心,老宅的气一直到现在都没消。
说起来李陈氏真真是让人没法说。
当时李恬的姥爷舅舅走后,她倒是不再闹着到她这里来磕头什么的,反而拿起家里的儿子儿媳们撒起了气。
说是家里没钱,今年的麦后亲就不走了!
麦后走亲那是这一带的风俗,仅次于中秋而已。家里但凡过得去,哪个妇人家不走娘家?
家里的仨儿媳妇当然不愿意,其中以老二媳妇孙氏闹腾得最厉害。
可是李陈氏正恼着孙氏,甭管她再闹腾,就是一文不出。
老李头哪还不知道她的心思,其实说是拿儿子媳妇们撒气,还是间接地逼他们找李恬的麻烦,因为要不是李恬不给他们点心,这麦后亲也不至于走不成。
一见李陈氏横了心一文钱不出,就压着那哥三个现装了麦子拉到镇上去卖了。卖得钱,除了给仨儿媳走亲的,余下的都握在自己手里。
李陈氏自一嫁来就管钱,老李头这是连番的办她的难堪,她哪能咽得下这口气,见天在家闹腾,还好的是,她到底还是顾着俩闺女的亲事,没敢敞开了泼闹,只在家里暗寻气生。
接过蒜头,见那篮子里,颗颗都是大蒜,显见得是挑过的。而这个肯用心给她们挑选的人,再不作二人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