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6(2/2)
“现在还是不要太招摇,慢慢来吧,人要精不在于多。”
“下官明白了”
“可知皇上最近那边有什么动静”中年人缓缓说道。
“下官得到消息,皇上在几天前召见了王公公,询问了下各地的情况。对新进的进士们也很在心,特地询问了下他们在京的行踪。”
“看来皇上要动手了,皇上对下面的人还是不放心。可叹张好古那帮庸才,居然看不出皇上要严国焘进京的用意,湖广出的乱子,谁都知道这跟他这严总督大有关系。皇上会不知道吗皇上是用他来钓鱼”
“哦,钓张好古这帮人”
“不,钓朝中的所有人”
那人思虑了下,“大人,那我们要不要推他们一把”
“嗯,不用了,我们还是静观其变吧。这不变才是变化之道。在皇上那,越表现得无心朝堂争斗,越是有利。你这几日也不要总是来我这了,免得节外生枝。”
“大人高明,下官明白。”
一场风雨似乎随着严国焘的回京行程,慢慢迫近朝堂,有多少人会卷入其中呢朝中权力又是否会重新构建呢京中不少人都在思考着,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眠之夜。
第二十七章 出航新版
而此时在南国海域,郑芝龙旗舰的船尾上,有几个人在密谈,仔细一看,却是郑家水师的几个头领。
“大哥,我们不是暂时投降朝廷的吗怎么现在还来这”郑芝虎说道。
“”郑芝龙没有答话,一旁的郑芝豹可就忍不住了。
“大哥,我看过,我们这些商船里全都是些陶瓷,茶叶,丝绸之物,满满一百多船,这可是干一票的大好时机。现在海上都是我们的人。不如叛了吧”
郑芝虎和郑芝豹都是郑芝龙的亲弟,也是这三千人里的第二跟第三头领。他们自小随着郑芝龙为匪为寇惯了。遽然看到这么多财物,不禁就打起了主意,于是来找大哥商量。
郑芝龙嘴唇动了下,讲道:“我们势弱投降,朝廷下旨让我觐见皇上,这是何等的荣耀。我们也是大明的百姓阿皇上对我说,朝廷也在造船,建水师。现如今,打海战的能有几个象我郑家军如此勇猛。若在朝廷,可就是海上的封疆大吏。如果我们反了,恐怕以后则与朝廷誓不两立,外面的红毛番人对我们还是狠抓狠打。以后可就是两面为敌。这样出去太过危险,留在朝中的话,红毛番不敢进这些水域,我们也有时机发展。皇上可是许了我十万两银子。”
“就这样给我们十万两”郑芝虎听了不由的说道。
“这是皇上亲口说的,历来君无戏言那皇上有多少银子啊,也不会缺我们这点”
郑芝豹问道: “大哥,那我们该怎么做要是留在明军里。可别让官军把我们给吃了。”
郑芝龙笑了笑,“吃我们的官军还没生出来呢如今北边事紧,朝廷应该不会多注意我们。只要我们不惹出事情来,朝廷都会安抚我们的,他们也要人来镇守南疆阿只要朝廷信任我们,到时候,这南边的海域还不是我们的天下。”
郑芝虎和郑芝豹也笑了起来。
郑芝龙接着说:“你们这次可别有什么动作,对我船上的李大人客气些。没事就别来我这,好好给我指挥住船队。听到了没有”
“我们听大哥的。”
很快这两兄弟驶回自己的炮船。郑芝龙看了看天色,转身钻进船舱。
现在已经快十一月的天气了,南国的冬天是不下雪的,不过海风吹来,也是觉得寒冷刺骨。李原吉裹着披风站在船头,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
刚从船舱前面出来的郑芝龙看了下船头的李原吉,不禁心下佩服。一般人上船都是晕得七昏八素的,这李原吉居然很快就适应了。郑芝龙记着皇上跟他说的话,所以一路上都以李原吉为主将。
“李大人,外面风大,还是进来坐吧”郑芝龙对着李原吉大喊道。
李原吉回头看到是郑芝龙,拉紧了下披风,走回船舱。这是郑芝龙的旗舰,属三桅炮船,身高大,首昂尾翘,航行迅速,不惧风浪。树3桅,主桅高 4丈,船长20丈,舱5层,船面设楼高如城,可容300人,配红夷炮8门,千斤佛郎机40门。船舱内十分的开阔,舱内用上好的熊皮铺着,显得十分暖和。中间置有一桌,与船体相连,上面放着一罐酒,旁边几个硕大的碗,盛着些下酒的菜肴。
“来,李大人,喝一碗酒暖下身子。”郑芝龙边说边拿个碗就给李原吉倒上了。
李原吉刚在外面吹了海风,身子有点僵,也不推辞,接过后喝了下去,果然感觉舒服了很多。
“多谢郑将军”
“李大人,别客气,常年在海上就得喝些酒。我郑芝龙是个大老粗,有什么得罪的地方还得见谅。”
“郑将军见外了,这次出使还要多得将军的鼎力相助。”
“在下谨记皇上的教诲,自当出力”
李原吉吃了口菜,问道:“我们这一路行使,不知要多久才到安南”
郑芝龙大口的吞了口酒,满嘴酒气的说:“大人放心,此时已到广东田尾洋,我这三桅船船速极快,相信五六日就可以到了。想今年初,我就是用这些三桅船冲出红毛番的包围。”
“郑将军这船比朝廷水师的战船更胜一筹,不知是在何地制造的”
“这船是我等南洋一港口,仿造佛朗机人的船只改造而成的。此船比红毛番人的战船火力更猛,可惜工程颇大,不然有数百只这样的炮船,就可横扫这南国海域。”
李原吉听了,心里不禁向往,若是大明有这么强悍的水师,何愁在南边海域的海寇,而且就是用来对付北边的战事也大有裨益。不过这只是心中的一时想法罢了。李原吉转口道: “我此次出使,一则是安抚安南国主,二来则是互市往来,用茶叶,陶瓷,丝绸换取米粮,为我大明储备粮食。不知将军对此行有何看法”
“据在下所知,安南一向臣服我大明,产粮丰足,想必只要大人手持诏书,那安南国主不会生事。”其实郑芝龙早知道安南粮食充足,曾经想过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