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83(2/2)
“他喜欢骑马,你总不会运一匹马过去吧”卫奕信打趣道。
“有何不可”荣少亨却正儿八经地说道,“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我这万里送骏马,那就更有有意义了”
“哈哈,亲爱的荣,你太会开玩笑了送一匹局骏马过去么我期待你这个神奇的礼物”
荣少亨耸耸肩,一笑道:“我也很期待”
感谢本书盟主我是阿晏打赏了10000起点币
护法那一刀的惊魂打赏了588起点币
书友爱着琪琪打赏了200起点币
书友我的领空打赏了100起点币
镔铁叩谢三位的大恩大德和慷慨解囊谢谢三位
视海争雄第560章再见梅艳芳
第560章再见梅艳芳
香港荣氏集团。
处理完手头一切工作的荣少亨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湾,耳边隐隐约约听到繁华娱乐的喧闹和海港传来的汽笛声
如今亚视由韦家辉打理,玄霆,永盛,还有新艺城在黄百鸣,王晶,麦当雄等人的打理下,发展的井井有条。年度大戏英雄拍摄的已经差不多,眼看再有半个月左右就可以上画,李连杰,甄子丹,还有梁朝伟即将再次缔造中国式的功夫神话。
除此之外,荣少亨还亲自为这部大片创作了歌曲,并且这一次是实打实“原创的”,在歌词方面荣少亨选择了三年前在“舞动全城”晚会的庆功宴上,赠送给“歌后”梅艳芳的两首新词,第一首乃是那首慷慨激昂又柔情寸断的问英雄:惜英雄,问谁是英雄堪比落花,葬雪风中。一只素手,菊花剑和酒,沉醉的渔翁。还在笑弄扁舟。惜美人,问谁是美人堪比星辰,坠落红尘。撩动心弦,诉不清流水飞云。剑舞夕阳,高高在上,悲情的不仅仅是无奈的秦王还有伴随佳人的霓裳。美人泪,英雄血,血流两行,泪淌满腔
这首歌曲实际上是荣少亨根据“西楚霸王鏖战乌江”的故事演绎的,不过在歌曲中将“霸王”改成了“秦王”,将“虞姬”改成了佳人。除此之外应情应景则十分的贴切。
除此之外,荣少亨送给梅艳芳的另外一首新词的名字叫伊人:一朵牡丹三寸香,吐蕊望月夜未央。寂寞伊人冷宫墙,浮光流萤待梳妆。可叹韶华,输得是白发,赢得是苍凉。虚空已碎,时光浮图。皇城犹在,风吹黄土。杯酒尚未冷却,伊人发如白雪。勾魂的黯然,的圆月。谁与你偎依身旁,铠甲鲜亮,卸下红妆
这首新词荣少亨借鉴的却是前世著名歌星周杰伦的那首烟花易冷,整体来说那种含蓄妖娆的感觉简直是有过之而不及。
好不容易来了两首原创,荣少亨当然是十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迫不及待地让大才子黄霑帮自己这两首新词谱曲。黄霑接到命令,就开始埋头苦干。
不出两日,黄霑不负荣少亨重托。也不负自己的音乐才子盛名,终于创作出来了合适的曲谱。
首先问英雄这首歌要是唱出来地话一定要有很浑厚的嗓音方能入味,就像古罗马歌剧一样,要有穿云裂石的震撼力,让整个空间回荡这样的歌声才是最为完美的美妙。因此黄霑就在谱曲的时候注重了那种强悍的悲剧穿透力,歌曲旋律婉转的地方少,而多了一些好汉歌中的直截了当这老小子到也会活学活用。而唱这首歌曲的歌手则是张学友,荣少亨相信凭借前世张学友演唱雪狼湖的功力,一定能够胜任此歌。
至于另外一首伊人,黄霑则采用了类似前世金枝欲孽中的中国传统“咏叹调”的套路,进行重新谱曲和包装,力求演唱者在真假音之间徘徊徜,用腹内的气把一腔情感宣泄在唱词之间,“伊人”相思,相思“伊人”。蒹苍苍,白露为霜,有位伊人,在水一方又要多出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侠骨柔情,至于这首歌曲的演唱者毫无悬念地落在了歌坛大姐大梅艳芳的身上。荣少亨相信,梅艳芳在曲调转换换气这个技巧方面,眼前香港女歌手还无人能够匹敌。即使周慧敏也不可以。更何况这两首新词本来就是送给她的,让她演唱刚更是相彰宜得。
对于黄霑的创作,荣少亨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此时对于他才子之名,荣少亨更是心生敬佩,要知道让他“真正”的来创作歌曲,那简直是逼寿星翁上吊找死。可是这样的问题落到黄霑手里,那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任何华丽赞美的言辞都不足以表达他的才华,也许只有在创作中,黄霑才能让人真正的认识自己,真正表达出他那与众不同的文化深度。看着黄霑创作歌曲时的狂放,这不仅让荣少亨很汗颜地想起了自己抄袭他的那首沧海一声笑。
实际上荣少亨觉得,这首歌曲完全可以代表黄霑整个艺术人生上面的追求,正如歌词所唱: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世几多娇也许在当代这个文坛当中,黄霑就类似于宋朝的苏轼,豪迈奔放是他的特色,狂浪不羁是他的本性。
在前世荣少亨曾搜集了六七个人沧海一声笑的版本,任贤齐班门弄斧,将一首神曲弄得俗不可耐,江智民中规中矩,罗文的声音华美,许冠杰唱出了神韵。听来听去,原来这首歌只专属黄霑一人。最让荣少亨热血流动的是黄霑、徐克、罗大佑三人合唱的版本,徐克算是配角,罗大佑声音粗粝,已有身在江湖的感觉,而黄霑声音自由不羁,不讲技法。如旷野风声,又如谁在滚滚江边纵声长啸,歌者动容,听着惊心,这种慷慨悲凉的味道,是别人无论如何学不来的。
徐克和罗大佑已经是人中翘楚,但仍然配不上与黄霑合唱此曲,金庸在笑傲江湖描写的曲洋刘正风,不下于俞伯牙钟子期,荣少亨以为最好的组合,应是倪匡、黄霑和金庸。金庸入世儒生,黄霑游走红尘,倪匡笑瞰三界,而且精神层面都达到了最高水准,隐隐有儒道释齐聚绝顶的气势,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三人唱起“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那是荣少亨能想到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场面。
每次想到黄霑,想到倪匡,想到金庸,荣少亨都忍不住慨叹。这是怎样的人中龙凤啊得有怎样的水土,多少的历史,才能让这样的人现于世间。游龙戏凤,惊鸿一瞥,恐怕他们走后,就再也见不到这样的人了。
所以,荣少亨一直想弄清楚,他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受过什么样的教育他们为什么汇聚在了那时的香港这样人的以后还会再有吗
黄霑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广东,1949年到了香港,他的香港经历我们比较熟悉了。金庸出生在民国时期的浙江海宁,是当地书香望族。自小就在战争中流亡,但学业不废,弱冠成为报人,去香港大公报供职,这才有了后面的办明报,写武侠的经历。
最传奇的是倪匡,他同样出生在民国,在内地还当过军人、警察,五十年代到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