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威服邻邦(2/2)
钟鼓之声齐鸣,那浑厚而悠扬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山顶,仿佛能穿透云霄,直达天庭。
桑明川怀着无比虔诚之心,小心翼翼地向天地献上精心准备的各种祭品,这些祭品代表着他对天地的敬意与感恩。
然后,他展开手中的祭文,用洪亮而坚定的声音宣读起来:“我大汉王朝得以兴复,历经艰难险阻,四方得以平定,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天地的庇佑和祖宗的福泽啊。”
“如今,我们的疆域辽阔无垠,万民归心似箭,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为了表达我们内心深深的感激之情,特地前来进行封禅大典,以答谢天地所赐予我们的浩荡之恩。”
封禅仪式圆满结束之后,桑明川静静地站在泰山之巅,目光如炬地俯瞰着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
此时,微风轻轻拂过,他的衣袂随风飘舞,整个人看起来犹如一位降临凡间的天神,威严而又神圣。
他深深地知道,这一刻不仅仅是大汉王朝的荣耀时刻,更是无数英勇的将士们用自己的鲜血和宝贵生命所换来的辉煌成果。
后汉的威名,将会如同这巍峨的泰山一样,永远屹立不倒,并且将流传千古,被后世子孙所铭记和敬仰。
这一伟大的功绩,将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当桑明川从泰山封禅的大典归来之时,他已经快要接近五十岁这个天命之年了。
他的鬓角已经悄悄地被岁月染上了白霜,然而他的目光却依旧炯炯有神,犹如燃烧的火炬一般明亮。
在朝堂之上,他不再像年轻时那般锋芒毕露、锐不可当,而是多了几分沉稳老练,在处理国家大事时更加善于运筹帷幄,每一步都走得深思熟虑。
桑明川在洛阳举行了自他登基以来最为盛大的朝会。
在这次朝会上,各国的使者以及藩属的首领们纷纷前来,齐聚在宏伟壮观的太极殿之中。
他们齐声高呼“万岁”,声音响彻云霄,彰显出后汉的强大威严以及在国际上的崇高地位。
就在这一年的冬天,桑明川带领着众多文武百官登上了泰山进行封禅仪式,以此来祭告天地。
虽然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下来,但是桑明川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打江山是非常艰难的事情,然而守住江山则更加困难重重。
这不仅仅是对统治者能力的巨大考验,更是对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严峻挑战。
这一天的朝会如期举行,户部尚书陈默手里拿着一份奏折,神色显得十分凝重。
他缓缓地开口说道:“尊敬的陛下,我们中原大地经历了许多年的战乱之后,人口数量虽然已经逐渐恢复过来,但是南北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却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您看,江南地区是鱼米之乡,那里仓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物资非常丰富;然而关中和北疆地区,由于常年驻扎着大量的军队,导致当地的老百姓承担的赋税依然十分沉重,长此以往,恐怕会引起民众的怨恨啊。”
桑明川听后,伸手接过了那份奏折,他的指尖轻轻地划过奏折上“均赋税、通有无”这六个字,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之中。
片刻之后,他抬起头来,果断地下达旨意:“传朕的旨意下去,从即日起,江南地区的漕粮每年要调拨出三成的比例,用来支援关中与北疆地区;并且要在南北交通的重要道路上设立‘常平仓’,在丰收的年份收购粮食储备起来,在遭遇灾害的年份就将这些粮食发放出去,以此来平抑物价,稳定市场。”
说完之后,他又看向站在一侧的苏远,继续吩咐道:“水师需要加派船只,一定要确保漕运能够畅通无阻,绝对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苏远听到旨意后,立刻躬下身子领命,并且详细地汇报了自己的准备工作情况:“回禀陛下,臣已经在长江和黄河沿线增设了许多码头,并且安排楼船定期往返运输,完全可以保证漕粮的安全运输,不会有任何问题。”
退朝之后,桑明川换上了一身便服,带着自己的亲卫将军石敢微服私访,走出了皇宫。
他们漫步在洛阳城内,只见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车马络绎不绝,昔日战争留下的痕迹早已被如今繁华热闹的市井生活所覆盖。
在一个街角处,有几个天真活泼的孩童正围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聚精会神地听他讲述“兴汉九策”是如何让荒芜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的故事。
孩子们清脆的笑声中充满了对当下幸福生活的满足感。
看到这一幕,石敢低声感叹道:“陛下,您看看现在的洛阳城,比起十年前,它的繁华程度至少提升了十倍不止啊!”
桑明川微微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但同时他也注意到了城墙根下那些衣衫褴褛的流民。
于是他坚定地说道:“尽管城市表面看起来一片繁荣景象,但在这繁华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贫困无助的人。传朕的命令下去,在各个州郡设立‘养济院’,专门用于收容那些孤寡老人和残疾弱小之人。”
“另外还要设立‘工坊学’,教授流民子女学习各种手艺技能,以便将来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实现自食其力。”
回到皇宫之后,孔先生正在书房里等候着他,手中捧着一部刚刚修订完成的《汉史》。
“陛下!”
这位老臣颤巍巍地走上前来,恭敬地递上书卷:“这是臣与众多史官们花费了整整五年时间才修撰而成的国史。它从兴汉寨创业之初写起,详细记录了我大汉王朝复兴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步骤和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