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归来的英雄(1/2)
在永汉统元二十八年这个意义非凡的年份的秋天,那支规模庞大的舰队,在历经了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之后,终于缓缓地返回了广州港。
当舰队的身影出现在港口的视野之中时,整个港口码头瞬间沸腾起来。
上万名百姓自发地聚集在这里,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激动与喜悦之情,手中挥舞着象征永汉王朝的旗帜,那一面面旗帜在空中飘扬,犹如跳动的火焰。
欢呼声如同汹涌的波涛,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久久不息。
要知道,这次远航绝对是一次载入史册的伟大壮举,它总共历时长达六年之久。
在这漫长的六年里,船队航行的整个航程竟然长达八万里,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
在这期间,勇敢而又智慧的船员们在各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商业价值的地方建立了十二处商站。
这些商站不仅仅是一个个简单的贸易据点,更是永汉王朝与外界交流的重要纽带。
而且,船队还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和卓越的外交手段,与当地签订了三十多份贸易协议,这些协议为永汉王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国际影响力。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水手,他的脸上布满了岁月刻下的深深皱纹,身体也因为长期的海上生活而变得有些佝偻。
他颤巍巍地走到“镇海号”的旁边,伸出那双粗糙而满是老茧的手,轻轻地抚摸着船舷。
在他的眼中,这艘船就像是他的老战友,陪伴着他度过了无数个惊险而又难忘的日夜。
船舷上还清晰地留着在印度洋遭遇风暴时的划痕,那每一道划痕都仿佛在诉说着当时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远航,永汉王朝的威名得以传遍世界各地。
在遥远的欧洲大陆,“东方巨龙已经苏醒”这一说法开始在各个国家之间流传开来,就像一阵强劲的旋风,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
这一说法使得这些欧洲国家不得不以一种全新的目光来重新审视这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强国,他们开始意识到,永汉王朝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被轻视的对象,而是一个有着强大实力和无限潜力的竞争对手。
广州知府站在码头附近的高处,他俯瞰着眼前这壮观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他对身边的幕僚缓缓地说道:“想当年,我朝船队出海的时候,哪有今日这般盛况啊!”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自豪和欣慰,回想起过去的种种艰难,再看看如今的荣耀,不禁让人感叹时光的变迁和国家的强大。
幕僚轻抚着腰间的青铜鱼袋,目光掠过码头边悬挂的十二面异域旗帜——桑给巴尔的象牙徽记、蒙巴萨的椰叶纹章、里斯本的航海罗盘依次在风中舒展。“
大人有所不知,上个月从威尼斯传回的密报说,红毛夷的国王把永汉瓷器摆在凡尔赛宫最显眼的位置,连吃饭都要用咱们的青花碗呢。“
他忽然指向人群中一位抱着陶罐的孩童,那陶罐上绘制的正是舰队绕过好望角时的场景,龙旗与荷南骷髅旗在浪涛中交错,笔触虽稚嫩却透着股昂扬之气。
码头上的喧哗突然静了一瞬,只见郑森身着嵌着七颗金星的提督服,踩着舷梯缓缓走下。
他的军靴在青石板上踏出沉稳的声响,腰间悬挂的鲨鱼皮鞘指挥刀随步伐轻摆,刀鞘上镶嵌的南海珍珠在阳光下流转着温润的光泽。
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有商贩抛来整串的岭南荔枝,红果在郑森肩头滚落;有老妪捧着刚出炉的及第粥,非要他尝一口家乡的滋味。
郑森接过粥碗时,指尖触到碗沿的温度,那温度顺着指尖一直暖到心底——六年间在印度洋喝惯了咸涩的海水,此刻竟觉得这米粥的清甜比任何琼浆玉液都要甘醇。
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自官道方向传来,三匹快马扬起的尘土在秋日晴空下划出三道黄线。
为首的驿卒翻身下马时,背上的金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金牌上“陛下亲临”四字熠熠生辉!
郑森猛地挺直脊背,指挥刀的鲨鱼皮鞘在青石板上磕出清脆声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