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文化融合(2/2)
交换生宿舍里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充满求知欲的气氛。
苏门答腊首领之子端古·艾哈迈德正全神贯注地捧着《永汉律例》苦读。
昏黄的油灯将他的身影投射在蚊帐上,那模糊而又坚定的身影像极了部落图腾里的英勇战士。
这时,他的室友——永汉吏部员外郎之子贺修文突然凑了过来。
贺修文的辫子上的银坠子不小心“叮”地撞在桌角,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好奇地问道:“你们部落的猎头仪式真用活人献祭吗?”
艾哈迈德听到这个问题后,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猛地合上书本,书页夹着的干花随之簌簌掉落。
他激动地辩解道:“那是荷南人恶意编造的谎言!我们实际上用椰子来代替头骨,用鸡血来代替人血进行仪式!”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一不小心碰倒了油灯。
灯油迅速在《格致全书》上晕染开来,恰好浸湿了“物竞天择”这四个意义深远的大字。
时光荏苒,三年的时间转瞬即逝。
此时的艾哈迈德已经带着先进的橡胶种植技术回到了家乡苏门答腊,他决心用自己的所学造福这片土地。
而与此同时,贺修文正在婆罗洲耐心地教达雅克人使用算盘计算土地分红。
在他的教案上,精心绘制着儒家“大同”思想与达雅克“共享”传统的对照表,旁边还用达雅克文歪歪扭扭地写着“兄弟”这个温暖的词汇,象征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桑明川静静地伫立着,目光深邃地望着南洋送来的贡品。
那些贡品中,达雅克猎头面具上镶嵌着精美的永汉青花瓷片,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爪哇皮戏偶的关节竟然采用了汉式榫卯结构制作而成,轻轻一拉就能灵活转动,展现出两种文化的完美结合。
“我们要努力做到让每个人既能以自己的文化为荣,又能认同更大的共同体。”
桑明川一边说着,一边将青铜鼎里的米酒分给南洋使者们品尝。
酒液在椰壳碗里微微晃动,荡漾出层层涟漪,映照出梁上悬挂的双语灯笼,那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文化交流的故事。
“多样性从来都不是分裂的借口,相反,它是丰富我们生活的源泉。”
永汉统元二十年初春的一个美好日子里,当占城使者用流利的汉语背诵《大同篇》时,在遥远的苏门答腊橡胶园里,艾哈迈德正教着孩童们用达雅克语吟唱改编版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汉与夷,皆兄弟……”
远处,永汉教师与土着祭司共同栽种的“友谊树”挺拔地矗立着。
树上,汉式宫灯与马来风筝一同在风中欢快地摇曳,宫灯穗子不时扫过风筝线,发出“嗡嗡”的共鸣声,宛如一曲和谐美妙的文化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