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北齐:家父文宣帝 > 第642章 医戮

第642章 医戮(1/2)

目录

颜之推说完,徐之范、李湛、封子绘、宇文邕等人各自上前叙述自己的职务,他们在大都督府中皆受职领任,高长恭等人掌管武事,他们就负责政事和庶务,也因此作为近臣,为高殷所亲信着。

颜之推与高殷交代完毕,便自觉退下,高殷瞟过一眼,徐之范就上前奏来:“如今应募从医之人约有千人,但略通医术者仅有四十,余者或浅知药草、或记一二偏方,多是不得要领;未尝习医者甚众,不过滥竽充数,欲求衣食耳。”

高殷略一思忖,便道:“先给他们提供食住,再布置些医术和药方的作业,三日后进行考核,不合格的赶出去,合格的就迁到军营里,其中出色者进入医学部。”

此前高殷在文林馆中设立了医学部,军队里也设置了专门的军医,当时的数量约有百人,这二年间扩充了不少,已经到了三百之众——虽说这个数量已经翻了三倍,但其实并不算迅速的,相反还很迟缓。

一方面是高殷对医者的招纳比较谨慎,这是个专业活,专业技术的东西不让对此有发展意向的人来干,很容易变成混饭吃的泥潭;另一方面,则是高殷的要求比以往的医者要高很多,首先就是出于作战的需求,要医者能够跟得上大军,甚至还要在前线附近准备治疗,这样对医者的要求就变成了不作战的后勤部队,自然缩小了录取范围。

而军医的数量即便达到了一千,对整个齐国近五十万的军人数量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即便只计算晋阳这边的主战兵团二十五万人,也是一个军医负责二百五十人,将其中一大半划拨给将校军官们,那就更稀少了。

但是医道一途又不能不发展。

人在失意和受伤的时候,收到的安慰是双倍起算,而战争是最接近死亡的工作,吃皇粮、为皇帝打仗,也是双方各取所需、心里明白的交易——再怎么宣传忠君爱国,也始终建立在这种交易之上。因此上位者的恩悯就十分重要,吴起亲自给士兵吸脓疮,士兵母亲听说后就知道儿子必为吴起死战,因为士兵们效忠的概念有了实体,铭刻在记忆中,能让他们在关键时刻衡量利益时,把这份恩情纳入考量的范围。

而项羽那种喜欢嘘寒问暖,却不给够待遇的做法更像是政治作秀,麾下将士并没有真正受益,受益的只有项羽自己的口碑。

“军中必须要有足够的军医,要让士兵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佳的诊治。”

高殷下了指令:“晋阳各营、天策府旗下各佐,都设置十名‘检校病儿官’,专门负责检查士兵伤病情况。”

徐之范算了算,面露难色:“这只怕数年也募不得全。”

一营有虚指和实指,虚指便是一个将领所率领的全部士兵,通常有数千之众,而在地方基层设立的坞堡、壁垒等军镇内,一营可能就数百人。即便以五千人为一营,那也有五百个营,一营十人,想要满足整个北方主战兵团的需要,就至少是五千名军医。

若是按八旗中三队一佐、三百人的编制来计算营数,那缺口就更大了,如今天策军有十五万,同样是五百个营,以此类推,晋阳那边不下三百个营,那就是八百,八千人的军医编制,军医单位自身都够成为一支军队了。

而且这都是专业技术人才,在这个能分得清左右和旗令就是人才、身强体健就是好兵的时代,能跟着军队在战场上奔波的军医,本身就可以不做医生而入军中杀敌立勋,没准还能搏个将校官身,享受单独的医疗配给;更不用遭受无救士卒和他们兄弟的怨怼,不用遭受这时代对医者的鄙视,还有正军对他们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因此徐之范说数年募不得全还是委婉的说辞,实际上可能过了十年二十年,营医系统都没能建立起完善的编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