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皇太弟 > 第 57 章

第 57 章(2/2)

目录

什么时候御史台成为他人争权夺利的刀子了?

御史大夫是皇帝的人,他向来把御史台抓在自己手中,还为此而自傲。

可是今天他被打脸了,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御史台的御史居然被人收买了。

好,真是太好了,御史大夫气笑了。

“皇子都是十五岁出宫建府,哪怕是就藩也要二十岁,十一皇子才十二岁,离出宫建府还有好几年,离就藩的年纪就更远了。逼一个不满十五岁的少年出宫,你们想做什么?”

御史大夫亲自站出来反驳自己人的话。

当年皇帝把他这些兄弟全都扣在京城,本来就引得众臣们很不满,但是皇帝非常坚持,不管谁上书都没用。

再加上他们又是皇帝的仇人,自然没多少人替他们说话了。

留在京城,又不受皇帝待见的藩王,自然没什么势力,围着他们的人也都一个个消失在了他们身边。

直到最近几年,又渐渐死灰复燃,其原因也不过是因为皇帝无子嗣而已。

如果现在皇帝有皇子,信不信他们会跑得比当年还要快。

大多数人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只有老二他们才觉得这些人是真心想支持他们的。

为了从皇帝手中取得更大的权力,不再受皇帝限制,朝中某些大臣才会选择支持老二他们。

为什么不选年纪更小的十一皇子?

额~别看人家年纪小,可是他比他的那些兄长都聪明,不好掌控。

是的,只要是见过秦宸的人,都知道他比老二他们聪明多了。

想哄骗他?梦里比较容易,现实就别想了。

因此支持十一皇子,不仅得不到什么好处,搞不好他还会把他们的秘密说给皇帝听。

一想到那场景,顿时打消了支持十一皇子的念头。

年纪小和脑子没有关系,看看二郡王他们,再看看才十二岁的十一皇子,差距就是这么大。

二郡王他们一忽悠就上当,相反十一皇子,他是反过来忽悠的那个人。

而且十一皇子和皇帝的心腹们相处得都挺好,如果非要选的话,皇帝的心腹自然是想十一皇子登基了。

比起没有影的皇子,还是先帝的十一子看起来更靠谱。

秦宸坐在屏风后面,他对于御史参他的话充耳不闻,他要不要出宫开府,要不要出京城就藩,他哥自有安排。

这些人上朝时突然发难,肯定又是他那几个渣哥的手笔,怪不得他之前一直打喷嚏呢!

原来又是他们以算计自己啊!

突然灵光一闪,秦宸猜出了这件事背后的真相。

“陛下,十一皇子的年纪越来越大,再住宫中已然不合适。”

文臣中这时也有人站出来劝道。

皇帝看去,是礼部的人。

礼部尚书的脸顿时就黑了,好啊你们收买人都收买到他这个冷清部门了。

除了过年过节,或是重大祭祀场合,礼部在六部之中是最不起眼的。工部还因为有活要干,都比他们有存在感。

可这不代表礼部尚书就好惹了。

“陛下,对方大人的话臣不敢茍同,十一皇子才十一岁,又住在前朝,有什么不合适的?先帝在时,二郡王等人都是住到十五岁才出宫建府,怎么到了十一皇子这里就不行了?”

礼部尚书瞄了对方一眼,见他额头上出现了冷汗,甚至不敢看自己。

哼,让你被银子迷了眼,二郡王他们的礼都敢收,这摆明了就是和皇帝作对,谁敢帮他啊。

“臣不敢,臣是真心为陛下好啊!十一皇年纪确实不到开府的年纪,可现在不是先帝时期,陛下后宫中的嫔妃和十一皇子又是同辈,情况不同,自然也要特事特办了。”

对方并不笨,立即替自己辩解。

可惜他的辩解没有一人相信,毕竟好端端的你参十一皇子做什么?

相比皇帝时期皇室的乌烟瘴气,现在的皇室已经好多了。

皇帝无子,又独疼十一皇子,要不是知道皇帝确实子嗣艰难,大家都怀疑皇帝给他爹先帝戴了顶帽子。

虽然还是有人私下这么想,但没人敢说出口。

不过老臣们倒是没有怀疑十一皇子的身世,记录先帝临幸嫔妃的簿子上清清楚楚地记着先帝临幸皇贵妃的日期,这是做不了假的。

而且十一皇子是不是自己的崽,先帝能不知道吗?如果不是,他会在临终时给十一皇子留□□己?

想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十一皇子的身世没有问题。

老二他们倒是想在这上面做文章,可是一想皇帝真要认下这个污点,十一皇子就不是十一皇子,而是皇帝的大皇子,那继承皇位将比现在的身份更有利,也更加的名正言顺。

至于给父皇戴绿帽子什么的,只要皇帝脸够厚,对百姓好,这点事都不影响他成为明君。

毕竟太宗还杀兄弟囚父皇呢!

那影响到他是后世皇帝的白月光了吗?不影响啊!

所以老二他们在心腹的提点下放弃了。

是的,不是他们自己放弃,而是被幕僚和心腹提醒后才知道这么做只会成功皇帝和十一皇子,对他们没有半点好处。

看吧,就说他们蠢,这种事居然还要幕僚和心腹提醒,说他们是废物点心一点也没错。

只要皇帝想,整个京城就没什么事能瞒过他。

老二他们在自己的王府和幕僚们开会,不到半个时辰,皇帝就知道了全过程。

看着跟筛子一样的王府,别说皇帝骂他们是废物了,就连秦宸这个当弟弟的都十分无语。

他们真是同一个爹生的吗?为什么智商差这么多?

王府里不仅有皇帝的探子,连大臣们都能轻易在他们的王府里安插人手。

该不会是他们娘在怀他们的时候,脑子被狗啃了吧?

好的,老二他们的愚蠢大家都知道了,我们把视线再次回到朝堂之上。

秦宸坐在屏风后面,听着朝中大臣们对他的去留问题争执起来。

皇帝的人要留住他,而老二他们的人却想把秦宸赶出京城。

只要十一皇子不在京城,时间久了后皇帝对他的感情也就淡了,到时再提过继之事,也容易多了。

一开始这些大臣们还真没往秦宸身上想,还是老二他们提醒了他们。

皇太弟,历史上可是有记录的。

十一皇子不管是年纪还是身份,都非常合适。

之前还斗得跟乌鸡眼似的人,立即握手言和。

他们要斗可以,但是先要把最大的对手弄走。

在京城有皇帝的保护,刺杀十一皇子的难度很大。

只有把人弄出京城后,再行刺杀就简单多了。

他们就不信了,一直刺杀总有成功的时候吧?

是的,他们想弄死十一皇子,这是老二他们和那些逆臣的共同想法。

十一皇子是他们最大的障碍,他不死皇帝永远不可能考虑过继之事。

就是十一皇子有点难杀,上次十郡王准备了那么多人手,都没让十一皇子t破个皮。

因此不能把十一皇子留在京城,把人赶去封地,也方便他们派人刺杀。

想法都很好,就是他们没想到皇帝的抵触这么强烈。

“朕说了,朕不同意,十一还小,朕还想多留他几年。此事不准再提,退朝。”

皇帝无视朝堂上的吵闹,坐在龙椅上对臣子们说道,说完一甩袖走人。

不管对方的用意为何,皇帝都不同意。他的十一才十二岁,连舞勺之年都不到,他们居然想让朕狠心把年幼的弟弟赶出京城就藩。

朕就知道这些人不怀好意,朕不会顺他们心意的,就算要就藩,也得等弟弟年纪再大一点。

放弟弟出去主政一方,有治理地方经验后再召回京城,这便是皇帝给幼弟安排的路。

他会努力撑到弟弟二十岁,到时弟弟继位,也不会因为年纪小,让大臣们轻视他,更不能用年纪小的理由,弄什么辅政大臣出来,侵占皇帝的权力。

不是所有大臣都和孔明先生一样大义,一心为汉,对刘禅忠心耿耿,从没有想过要篡位。

也和张居正不一样,他虽贪权,却是为了明朝好,只有这样他的变革才能顺利完成。

可惜他们都没有遇到好的君主,一个是劳累而死,一个则死后被清算。

前则还好,虽然君主平庸,却对孔明先生足够信任,从不干涉他的政策。后者嘛,只能说老朱家的忘恩负义是刻到骨子里的。

从老朱开始,到最后一位大明皇帝,有多少人冤死在他们手中?

不怪后来忠心大明的臣子少,主要还是这皇帝啊,他们就没当明白。

杀忠良,还是天下尽知的忠良,有多少文臣武将因此而寒心啊!

后一位还是皇帝的先生,居然差点被开棺鞭尸,可不就让明朝的人对君王寒心了嘛!

这样的王朝,不亡才怪呢!就算没有天灾人祸,也坚持不了多久的。

太祖一直跟后代强调,不能让屠龙者变成恶龙。因此他留下了太祖笔记,当后面的皇帝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地方,就可以去看看太祖笔记。

太祖笔记里不仅有太祖留下的叮嘱,也有历代皇帝执政的经验。

可惜先帝资质不行,就算看了也没办法化为自身经验,最后勉强保持大秦正常运作。

好在现任皇帝秦昊天赋不错,这些年让大秦的国力往上迈了一步。

可面对大秦内部的问题,他也无能为力。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不想做。

他终究没有太祖那打破一切的魄力和决心。

因此当他发现幼弟有这个心思后,他选择了支持。虽然我做不到,但是我知道你的决定是正确的。

弟弟想做的是把大秦建设成太祖期盼的世界,没有大毅力大智慧大魄力是做不到。

秦宸等所有的大臣都退出大殿后,他才从屏风后站起来,走出大殿。

望着殿外空旷的广场,秦宸叹了口气擡步迈下台阶。

“怎么这久才回来?”

皇帝在正阳殿等了半天,才等到弟弟回来。

“我不得等人走完了才出来啊,谁让哥哥你甩了袖子就走,把弟弟忘得一干二净。”

秦宸一进门就坐在椅子上,宫人送上的温茶他一口饮尽。

“做什么去了?还是宫人忘记备茶了?”

见弟弟如此口渴的模样,皇帝皱眉,屏风后有他让人准备的点心和茶水,十一为何还这么口渴?

作为皇家子弟,从小就学习规矩礼仪,像这般牛饮之法,很少在弟弟身上看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