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2章 一抹诡笑(2/2)
“放心吧!商老板早就同裘班主说好了。”
张年年接过了钢笔,友爱地抱了抱她,宽慰道,“你这一趟回去啊,就是去收拾行李的,咱们过不了几天,就会再见的!”
周思青也是个爱戏、懂戏的人,他看到了孟霄眼神中掩不住的黯然,觉的自己的机会来了……
孟霄落寞离场的时候,他也跟了出去。
***
唐家明的戏份很快杀青。
这个时候,索澜迪的状态已经调整过来,进入了下一场戏的拍摄中。
他脱下戏服,简单卸了个妆,就赶着去《品报》大楼,取来他的照相机,再干一回时报记者的老本行,去松隐山庄拍几张现场的照片。
今天是万雄下葬的日子,葬礼在松隐山庄举行。
昨夜,耿爷特地让小六找了他一趟,将这个消息告知他。
张年年见状,把手上的剧本往索澜迪小姐的包包里一塞,交待了叶儿几句,就追了上去,“家明哥,我想跟你一道,协助耿爷办案!你不会嫌我笨,不带我吧?”
她以“辛籽沐”之名,打去年起,在《快意林》上连载的几本白话文小说,《难兄难弟》《沪上假日》《谜情上海滩》《半生缘》一本比一本火。
严格来说,这几本都不能算是她的小说,她只是在汲取“后人”的智慧。
她不是个厚脸皮的人,为了还债,及解决在这个异时空的生存问题,没有办法,才这么做。
如今,她不缺钱了,也开始有点个人追求了。
她想尝试着,自己创作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文言文与白话文交接的时代,能写一手白话文的人,易被业内捧为“先锋作家”,噱头、稿费都比传统作家高出不少。她本来就没什么文言文基础,经过九年义务教育“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训练,能看得懂、写不了,提笔就是白话文,就算故事写糟了,也动摇不了她沪上“白话文运动先锋作家”的title。
万家父子先后死在自家录音室——
密室、暴毙,死状恐怖,找不动凶手,或成疑案。
多么好的取材啊!
这个月情人节有《谜情上海滩》,下个月白色情人节有《半生缘》,下下个月,就轮到清明节了。
清明节上鬼片,多么应时应景呵!
21世纪不搞迷信,没有专门设清明节档,但现在是1924年,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间还是很敬鬼神的。
她以万家父子之死为蓝本,开一部悬疑小说,在这个月里连载完,下个月拍成电影,到了下下个月的5号,就能上映了。
“怎么可能?”
唐家明停下了脚步,等着她跟上,“除了静姝学姐,你是我见过的最聪明,最有灵气的女孩子,谁会说你笨呢。”
***
万雄的葬礼中西结合。
他的忠心管家万守义,为了彰显他生前的财富与社会地位,请来了传统的和尚道士诵经超度,也有西方传教士的祈祷仪式,繁复而隆重。
不过,到场的人不是很多。
万守义的邀请函照例发出去了,但在很多人眼里,万雄死了,万家已经没有值得他们结交的人了。更紧要的是,万家父子都死的不明不白,万一凶手没杀够,潜入葬礼上,物色跟万家交好的新的暗杀对象……
这种时候,还是能避则避吧。
反而不少在“万家粥铺”领过救济粥的可怜乞丐,自认命贱,没这个忌讳,清早就等在松隐山庄外,在万守义的组织下,一波进入,冲着巍峨耸立的灵棚内,悬挂着的万雄遗像,恭恭敬敬地磕上三个头,又转向一旁身穿丧服、头戴白花的未亡人何筱媛,不怎么规范地行了个礼,完成了仪式,有序地离开,下一波再进入……
比起去年,爱子如命的万雄,把上海滩最有名的几家报刊记者,都请来了葬礼现场,隆重报道,今日他本尊的葬礼,就显得低调多了。
唐家明是不请自来的。
他不是以记者身份,而是以万影汇曾经的御用编剧身份。
万守义见他带着相机,允许了他拍照,只拜托他,明天见报的内容,尽量不要出现负面字眼,多为老爷子写点好话。
张年年跟着唐家明进了松隐山庄,见到身穿黑色旗袍、罩着同色西装外套的宋如媚后,迅速贴到了唯一的熟人身边。
她想离何筱媛远一点,这样安全一点。
不过,她的担心有点多余。
何筱媛看上去心如死灰,眼睛里没了光,木偶死似地同一个个前来吊唁的宾客还礼,当没看到她一样……
***
葬礼结束,二人回到了《品报》大楼。
在唐家明冲洗照片的时候,张年年到总编办公室,找胡总编闲聊了一会儿她的新作构想,胡总编直夸她有想法,懂市场。
等到照片都洗出来了,便去帮忙。
“耿爷同我讲过,犯罪心理学中有一条理论,说是凶手会重返案发现场,回味自己的作案过程,或者到死者的葬礼上来,亲眼看死者下葬,欣赏自己的犯罪成果,尤其在看到警察对案件束手无策时,会获得心理上的莫大的成就感……”
张年年一听,这耿爷有点儿东西啊。
这么大年纪了,人生在旧社会,办案思想竟一点都不陈旧。
两次葬礼,到场的人很多,好在重合的人不多。
她帮着家明哥,将重合的人的不同照片,摆到了一处,对比着仔细观察,忽然定睛到了一个熟人的脸上——
“她、她又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