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1章 尘缘如梦(2/2)
“这两套设备……什么时候买的?”
“去年年底。”
“去年年底……”
宋如媚是个识货的,她看出了天幕的录音设备,其实比万影汇的更先进,“当时,我说万家拥有全上海最优质的录音设备,想在万家的录音室里录制《夜·上海》,您也同意了?”
借用万影汇的场地、设备,是要格外出一笔不菲的租金的。
而天幕明明自家就有……
她心中过意不去,没有说的很直接,但她明白,商述安是知道她在说什么的。
成年人的对话,是这样的。
“我得尊重你啊。”
商述安接过陈特打印好的曲谱,给了江泽和宋如媚一人一份,另外的备份,放在书架上,“天幕影业诚意邀请宋小姐,帮忙录制电影主题曲,自然会百分之分尊重宋小姐的意见。影响歌曲录制效果的因素很多,除了客观的设备质量,演唱者的心情也很重要。就类似……有的人离开了熟悉的床,就睡不着觉。我不清楚宋小姐除了设备,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偏好,万一,就是念旧,喜欢熟悉的场地呢?总之,宋小姐的想法最重要。”
***
《夜·上海》的录制与《谜情上海滩》的宣传,同步进行。
1924年的2月14号,天幕影业出品的《谜情上海滩》正式上映——
除了热门小说打底,故事情节依旧饱满,戏剧冲突依旧不断,在场景的转换,节奏的流畅度,与配乐、光影的应用上,都比去年的《沪上假日》技高一筹,又引发了业内的热烈讨论,唐家明作为导演的知名度,再上一层楼。
“首部国产有声电影”的噱头,《沪上假日》用过了。
但以一分钟广告片“绝色”为引,《谜情上海滩》也吸引了大批的观众进场。而大多数的观众,第一次观看《谜情上海滩》,有如“绝色”重现,除了惊叹,还是惊叹。没看过原著的人,不明觉厉,需要结合报刊上的影评,才恍悟这是一个“结局早就写在了开头”的故事;看过原著的人,为了这超越时代的视觉体验,也想二刷、三刷。就连旅居租界里的洋人,也不可思议:上海本土的电影,居然发展到了这种地步?要知道,这个时期的好莱坞,有声电影还处于萌芽阶段,并遭到默片拥趸的抵制,认为有声电影的出现,是在摧毁电影的艺术性。
1910年下半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有声电影放映机。
但至今,有声电影放映机在美数量不足二十台,因为根本没市场,卖不出去。坚定认为有声电影无法替代默片的,是一帮老古董没错,但也是业界的权威。无声放映机的生产厂家,和默片的中坚力量,都在为了既得利益,遏制有声电影的发展。
1924年上半年,一个上海电影协会的年轻导演,拍出了一部长达六十分钟,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质量上乘的有声电影。
上海将近三分之二的电影院,都具备了放映有声电影的条件。
在洋人眼里,这简直不可思议!
最早一波购买《谜情上海滩》拷贝,一轮上映的电影院门口,几乎从早晚,都挂着“客满”的牌子。
可以说,一票难求呐。
***
孟霄看完了《谜情上海滩》的首映,久久不能平复。
她读完了小说和剧本的时候,只认为是一个曲折复杂的故事,参与其中拍摄,并不觉得比如媚姐的作品高明多少,当看到了加工后的成品,才明白,与她以往看过的无声电影,有云泥之别,更感佩于唐导的才华。
这一天,是西方的情人节。
她从小学的是传统京戏,戏班子里也没人爱过洋节,但是,她就是很想在这一天见到唐家明。
从大孚金笔厂,挑了一支银合金的钢笔,匆匆赶去了《半生缘》的片场。
据说,《半生缘》原定导演也是唐家明。
他为了《谜情上海滩》的有始有终,推掉了《半生缘》的执导机会,让给了前辈宋川驰,又为了回报天幕的知遇之恩,以演员的身份,参与到了《半生缘》的拍摄中……
在《半生缘》的筹备室,她找到了一摞备份的拍摄日程表。
巧了,他不多的戏份,都集中在了今天。
她见过了唐家明作为唐导的专业,还没亲眼见过他现场演起戏来,什么样子?是更拘谨一点呢,还是更潇洒一点……
怀春的少女思绪翻飞,一路走、一路幻想。
当她走到摄影棚,发现现场异常安静,针掉到地上,也能听到响的那种静,便好奇地,顺着工作人员的视线,侧身穿过人群,又寻着两台摄像机共同对准的方向,找到了想要找的人,也看到了不该看的画面……
石化在了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