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我在大汉搞革命 >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一章(2/2)

目录

所以跟着刘德出来的武都军个个拼了命地往起火的营地跑去,生怕晚到了就没便宜可占了。

或许是营中起火的缘故,就连营门处都无人把守。有一军司马趁机振臂高呼道:“立功雪耻就在今夜,武都男儿,随我冲杀啊!”

言毕一马当先越过了深度可以忽略不计的拒马沟,最先冲进了已经橘红一片的营垒中。

这个军司马的动作落到了不少人眼中,在被人暗骂卑鄙的同时,也将更多的人心火催得愈发旺盛,或举刀,或挺矛,嗷嗷叫着跟着那个军司马冲入了营垒中。

但他们很快就发现了不对劲,就算是营啸夜惊,开始自相残杀了,那也不至于直入营垒百步,见到的人还不超过五个吧。尸体那更就是一具都没见着了。

而且见到的五个人还个个跑得飞快,嘴中大叫着武都军来了的惊慌之言,迅速向营中跑去后就不见影踪。让他们上官口中的不论死活变成了不管是死的还是活的,都见不着人。

回过神仔细想想倒像是生怕他们不上套,特意找出来的托。

那军司马还是有点本事的,察觉到不对劲之后就勒马急停,不再往火光最浓烈,马嘶叫声最集中的地方冲去,然后迅速派人给坐镇在后方的刘德报讯。

有兵卒眼尖,指着火光处对接军司马小声说道:“司马,吾等可能中计了!那火中根本没人,好像是用竹竿撑起来了衣裳扮的。

“那边似乎还吊了几匹马,任由他们嘶叫!”

军司马心中暗道一声糟糕,当即下令道:“汉中小儿奸猾,后队变前队,快撤!”

但此时已经晚了。

一声长长的呼哨之后,他们左右两侧深黑近墨的浓重黑暗中立时出现许多张兴奋满满的年轻面庞。

将他们团团包围,欲要拆吃入腹。

一个俊到他们既无法想象,也无法用贫瘠言语描述的小将策马分开人群,一晃眼的功夫就来到了最前,雪亮的枪尖闪在每个人眼中。

只有声音分外的低沉:“各位深夜造访,那就不要走了吧。”

这下武都军任是傻子也明白了,他们这回又中了汉中军的计。

本来自和汉中军交手之后就没赢过,今晚还是抱着能占便宜的心态强提一口气来的。

结果这到地方一看,能占便宜的软柿子变成了能把牙蹦碎了的硬骨头不说,这硬骨头还是蓄谋已久,张好了网,擎等着他们往里跳呢。

在这极度的两级反转之下,许多武都军兵卒的心态瞬间崩了,速胜论全面变为了速败论,只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腿似的往外跑。

但这张被薛臯精心编制出的巨网又岂是容他们轻易挣脱的。

能被她选来做假营啸的兵俱是亲卫营与第一营的精锐,久受恩养,又一直未曾建功,心中早憋了一股气。

于是一听得进军鼓响,便如下山虎般,嗷嗷叫着冲着武都军去了。

各方面差距都极大的双方兵卒撞到一处,战不三合,武都军的战线就连连退后,逃跑也变为普遍现象。

而被围住的那个武都军军司马虽然贪功无谋,但在这个关键时刻居然很沉得住气,连战数个逃跑的兵卒,把局面给稳定下来。然后开始指挥起了剩下的人,试图坚守待援。

这种对手是可敬的,更是可杀的。

薛臯从侍从手上接过了已经上好弦的劲弩,最后在扣扳机的时候犹豫了一下,让箭矢只扎中了其人手臂。

见那军司马中箭落马,薛臯对左右道:“倒是个有几分担当的,尽量留他性命。”

在绝境面前,有人勇敢迎击,自然也少不了人独善其身。

刘德亲率的三个精锐百人队是呈倒品字构造在先入营者后压阵。

他们听得营中金铁大作,还不断有人大呼中计,心知不妙,欲要护着刘德回返散关中,谁知此时左右又各杀出一路伏兵。

左侧的那个威风凛凛,正是今日在关前挑战的傅盈。

左侧百人队负责统兵的两个曲长见他如见凶神,不及近前就急忙撒腿往后跑,甚至嫌弃有人挡路,挥刀乱砍,把军阵搅得一团糟,并波及到了刘德所在的中军。

而右侧率军的是冯旗,他虽不以个人武力见长,但麾下兵卒着实勇猛默契,已经丧胆的武都军根本不是对手,只能节节败退。

“明府,事不可为,还请速行!”

身在中军中的刘德看着自己苦心经营出的精锐毁于一旦,心疼得都在滴血。

又听到文士喋喋不休的劝导声,怒从心头起,忽地拔剑朝文士砍去,嘴中喝骂道:“老狗智短,坏我大事!”

看着文士跌下马生死不知才觉心中有些畅意,对着周遭众军说道:“回关!”

或许是他的运气还没用光,或许是他身上的刘氏血脉带有逃跑buff加成,总之回关的这一路上虽遇截杀,却都力度不大,经过他心腹百人队的拼死护卫,他有惊无险地回到了关中,甚至于途还收拢了不少溃兵。

待见到巍巍雄关的关门彻底闭合,刘德的一颗心才算踏实,正准备发挥祖传天赋,对着这些舍生忘死将他救出生天的勇士发表一番致谢感言,却敏锐的发现了不对劲。

这一路上收拢的不都是溃兵吗,怎么大多人身上服色如此统一,右臂上还系着红布条啊。

人老成精,刘德立刻改变计划,取消感谢发言,往最信赖的百人队中缩。

但好像不知不觉间已经被系着红布条的人给包围了。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朝某处看去。

然后就见那一处有个身高远超同侪,相貌也卓尔不凡的布衣青年越众而出,笑容温和地道:“多谢刘郡守,邀我等入城。”

-------------------------------------

治平九年,帝三日克散关,奠大业之基。——梁·云生雨·《苏庐随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