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1 章(2/2)
何巧哼一声:“小看人,再说了,老大家的……我还看不上呢,两口子那心眼,全长了自私两个字了。咱俩现在还能动呢,先干着再说,手里有钱,将来才不会被子孙嫌弃。要不然啊,你没钱,病啊痛的,到时候可就成拖累了。”
一边说着,一边在床头翻找了一下,找出来个油布包,将吴秀珍给的钱,全塞进去,又将这油布包塞到了垫子
何巧虽然没同意吴秀珍资助学生这事儿,但是也帮着吴秀珍去和村长提了这重开小学的事儿。她找了村里几个年纪大的人,先透漏了自己想法,等吴二叔这些老长辈也都觉得这事儿挺好之后,就和村长开口了。
首先读书这事儿,哪怕现在是批评臭老九之类的事情多,当年是几千年来,那都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读书的好处,其实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不说别的,城里招工,首先得一个条件就是认字。
读书要不好,新国家成立之后,国家会让人普及读书,消除文盲吗?方方面面来看,读书都是个好事儿,大好事儿。以前小学没人去,是因为闹腾,小兵们来来回回,指不定就将谁给拉走了。
自家孩子在那里读书,万一磕着碰着吓着了,怎么办?所以,慢慢的,也就没人去上学了。但是现在嘛,小兵们闹腾的势头已经没以前那么高了,伟人去年就提出,不许大串联了,就算是有人想串联,国家也不会提供便利了——以前大串联的时候,小兵们的衣食住行,那都是免费提供的,上火车免费,去国营饭店免费,住旅社免费。
现在嘛,你自己有钱买,那你就去串联,自己没钱,那就老老实实原地呆着。
这样一来,小兵们的气势就被压下去很多,至少不是以前,动不动就说我们去见伟人那种架势了。
没了小兵们闹腾,委会也并不能永远以打砸的形象出现——他们夺权之后,想要稳定,就必得要承担一部分政府职责,总是打砸,并不能融入政府,并不能说服百姓。所以,委会那边的做事方式,也是比早些年缓和了一些的。这种情况下,学校这种地方,就和当年不同了。
镇上的初中只听课了一年多,早就复课了。
县里的高中虽然还没复课,但是也有老师在外面走动了。所以小学,要是重开,那应该也是一件儿比较正当的事儿,并不会有人出来拦着。
村里还有个绿豆糕厂呢,就像是何巧之前说的那样,大家手头都有一些钱了,用这点儿钱,给自己的孩子谋点儿出路,这并不算什么。
所以很快,这个重开小学的事儿就定下来了。村子里顿时热闹起来,重开小学一个是要选学校地址,第二个可就事关重大了——必得有老师。
一个年级两个老师,语文数学,那三四个年级可就是七八个老师了,再加上学校里面管别的的,加起来至少十个人吧?这老师也算是个正式工作了,比绿豆糕厂的工作还要正式呢。
村里但凡读过书的,都有些意动,再加上知青点那些人。
吴秀珍下班都能遇上好几个和她搭话的人——自从吴红军做了厂长,吴秀珍自己进广播站,他们家在村子里就好像,有点儿的地位升高的感觉。
人人也都知道吴秀珍是热心人,要是她能为自己说几句话,那这工作岗位,不就很轻松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