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塞音老仙闹大明 > 第302章 辽东经略

第302章 辽东经略(2/2)

目录

若是碰上个软弱些的皇帝,可能就眼不见为干净。反正关外之地,汉人丢了也大几百年了,唐朝之后就一直在异族手里。

可朱棣是个强人皇帝,他试着派兵(小规模)打过几次,结果发现棱堡是硬骨头,确实啃不动。

当然了,若是发大兵围城,迟早是能拿下的,可就为了屁大点儿城池,根本不划算啊。

结果就如鲠在喉,弄得朱棣不上不下,相当难受。

随着北京城建设的推进,朱棣开始有了经略东北的心思。如果能把辽东发展起来,北京城也有了战略纵深,安全性大大增加了。

从经济层面来说,此时的对于经营辽东动力是不足的,很可能就是赔钱的。

比如郑和下西洋,朝廷先后拨了700多万两银子,最后只剩100多万两。单就项目论,属于花钱的,可毕竟有搜寻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治动因,郑和在西洋消灭了海盗陈祖义,占领旧港,又布武西洋,引得万国(30多国)来朝。

还是有收获的,特别是塞国以债权换旧港,也付出了3000万塞币,算起来大明还是赚到了。

可辽东情况又不同,那里挨着朝鲜半岛,朝廷一旦强压,很容易导致人口外逃。比如朱棣靖难之役期间,就有数万人逃亡到了朝鲜半岛。

从洪武朝起,大明就开始将山西、陕西等地流民发往辽东屯田。这些人要么是“为罪犯徙”,要么为“不应事”,就是不服从官府征调的行为。

为啥总是从山西往外迁徙人口呢?说一组数据你就明白了。

洪武十三,河南省人口约190万,山东省人口约190万,山西则有400万人口。

北方各省属山西人口多,自然就成了人口输出的大省。后世常说起山西大槐树,其实就是因为洪武三年的山西人口迁移,各县移民都要到洪洞县大槐树站点办理手续。

按说朱元璋还是想巩固大明在关外的统治,从其设立的关外四藩就可以看出来。这四藩包括韩王、辽王、宁王和沈王。

可惜韩王和辽王远赴外海,宁王和沈王又下了南澳。老朱以藩屏明的方案无疑是落空了,即便在原来的历史时间线上,这几位藩王后来都被朱棣迁回内地。

纵观历史,不难看出,纯汉人建立的王朝,基本盘还是汉地十三省,向外扩张的动力一直就不足。

隋唐的统治基础是关陇集团,其实是汉化的鲜卑人,其实和辽朝、金朝没什么分别,只不过后二者没能实现大一统而已。

但整体而言,大明在关外的统治基础还是相当薄弱的。东北的三大平原,大部分还是在女真部落手里,给面子叫你一声大哥,不给面子随时能拿刀砍你。

明朝能控制的地区,主要是辽河平原的一部分,大约不到10万平方公里。加之东北的冬季长,气候寒冷,作物只能种单季,这点儿地方的人口承载能力相当有限。

直到明末,辽东人口也不过200多万,后来迁回关了一部分,一部分给女真人做了包衣奴才,大多数葬送在明末战乱和饥荒里了。

但在这个时空,塞国的技术外溢,使得大明掌握了对女真人具有压倒性的武力优势。有卡车这样先进的运载工具,有良种玉米栽培技术,使得大明在辽东的经略成为一种可能。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