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发面(2/2)
最终她还是答应了下来,第一天就由她来使用,顺便摸索一下使用方法教给下一个人。
背上探测机走了出去,她把探头高高地举起来避免误操作,另一只手在界面上点了几下,戳到了白石头的图标发现有反应,眼前的土地在她眼中变成了一个一个的格子,一个格子就是一亩地。
用这种方式看着这个生活了许多天的山谷属实有些奇妙,她发现一块麦田刚好就是一亩地大小,这是赵大伯估摸着开垦的大小,不愧是经验丰富的种田人。
她稍微看了下距离,到了差不多山谷中心的位置,探头放在了选中的格子里,她要一点一点地扫描这亩地。
她发现用这个东西速度实在是慢,一下午过去她才结束这项工作,即便身体强壮了些,还是被压得腰酸背痛。
确实没有盐矿的影子,但她发现了界面上的波动在一个方向尤其强烈,明天也向这个方向继续探索吧。
她才想起来“新手养酵母的工具”还没拆开,连忙跑回去拆开,获得了一大个瓷盆,一小包酵母。
快乐地拿出去她也没有用过这种东西,好在自带了一个纸条作为说明书。这一次来开发村中新食品的还是村里公认最会做饭的董大娘,同样的材料、步骤、和工具,她做出来的就是要好吃一些。
赵意清把说明书念给她听,要满足分量、温度、湿度三个要求,首先要弄对面粉和发酵粉的比例。把它放进温水中化开。
董大娘挽起袖子,她也是第一次做馒头,听赵意清说上锅蒸了会膨胀起来,打算先少弄一点试试,估摸了一
在火堆旁边,用陶锅烧了些水,稍微放了一下等它变成温热,把与盆中面粉比例100:1的酵母粉倒进来化开,再把酵母水倒进面粉,边用木头削成的筷子搅和边又加了些水,搅和的差不多了,才上手去揉,把干的面粉揉进去,成了一个光滑柔软的面团。
瓷盆还自带了一个盖子,严严实实地扣上,不让面团里的水气流失。还要注意温度,就把瓷盆放在了火堆的旁边。
说明书上说这一步叫“醒面”,赵意清猜大概就是要创造一个温度、湿度合适的环境,才能把沉睡着的酵母给唤醒来改造面团吧。
坐在旁边聊了几句天,赵意清就边去帮着把菜洗了。现在正是春天,野菜有许多种,正是鲜嫩可口的时候,要是有点油一炒,一定是清脆爽口,配上馒头绝对很香。
赵意清畅想着,馒头马上就要做出来了,盐也正在找了,就做油的植物了!她只知道,豆子和油菜花都能榨油,希望早日能找到这两种植物,她边仔细地洗菜边祈祷着。
四十多个人要吃的菜属实分量挺多,今天被分到来做饭刚好有宋明光,看到他也到了河边,赵意清洗的差不多了,甩甩手走过去,问他:“宋二哥,苎麻的事情你考虑的怎么样啦?”
宋明光应了一声,听到她询问的内容,抿抿唇,有些别扭的样子:“嫂子也来劝过我了,总之现在种苎麻不是为了我自己赚钱,是为了村里人用,那我就试一下吧。”
她听到这个回答很高兴:“太好了!从明天开始就重新分一组跟你一起侍弄苎麻吧,宋二哥你好好种,有啥需要的跟村里人商量嘛。”
又解决了一个问题,赵意清开开心心地端着盆子回去火堆边。看了说明书说要醒面半个小时左右,估摸着也差不多到时间了,就把瓷盆盖子掀开,面团膨胀了些体积都变大了。按一下,触感软软的,没有弹回来。揪了一小坨面,看到面团缺口处有点气孔状。
一手面团一手拿着说明书,按照说明书上所写,这样就是成了。
董大娘一听醒好了面,过来继续接管后续的工作。板机制作出来的光滑木板当做案板,她撒了一些干面粉在上面防止面团粘在案板上,开始揉面。
这次揉面是为了让面团里面因为发酵产生的气孔排出来。董大娘刚上手揉面的时候动作有些生疏,但很快就找到了方法,轻快地揉动,干惯了各种农活的人很容易就能找到省力的技巧。
重新揉成光滑的面团,再搓成长条状,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气体排了出去,小块中间也是光滑的。
没有铁刀,用的就是石斧……这个工作台制作出来的基础工具,居然奇妙地拥有一种切东西不粘刀刃的属性。
长条面团上切下来的小块,在赵意清的印象中叫做“剂子”,不知道是只有方言这样叫还是它的书面名字就叫这个。
把一堆剂子团成大小一致的上圆下平的形状,就可以上锅蒸了。
木匠做出来的木质蒸笼已经放在了陶锅上面,但为了防止面团粘在蒸笼上,还缺少一样东西。
赵意清眼睛一亮,放着一直没用的麻布,现在派上用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