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七八一(2/2)
下午,我去了渤海上京遗址。那里距离城区不远,地势平坦。沿途的松树排列整齐,路边竖着石碑。遗址的入口处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
进入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夯土城墙。风从空旷的原野上吹过,卷起细沙。导览图显示,这里曾是渤海国的都城。千年前,繁华的市肆与宫殿曾在此耸立,如今只剩下一片沉默的土丘。
我沿着旧城墙走,一脚踏进的是厚厚的积土,脚印深深。偶尔能看到考古留下的标志牌,上面写着“宫城遗址”“南门遗迹”等字。阳光斜照在墙上,灰黄的土反射着淡光。
一位本地老人骑着三轮车经过,车斗里装着铲子和锄头。他看我拍照,主动停下,说:“你是外地来的吧?这地儿啊,我年轻时候还来种过豆子。”
“这还能种地?”我问。
“那时候没人管,后来保护起来了。现在都修成遗址公园了。”
他望向远处的城墙,叹口气,“那时候咱不知道这是宝贝地,谁想到是上千年的古城呢。”
他的语气里有种朴实的惋惜,也有点自豪。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远处有几只乌鸦在天上盘旋。风里带着一点凉意。那一刻我想到,历史其实就埋在脚下的土里,不说话,却一直存在。
——
傍晚我回到城区。街上行人不多,天边泛起一层金红。路口的烤冷面摊冒着热气,老板翻着铁板,一边哼歌。空气里飘着油香。
我点了一份烤冷面,坐在路边吃。味道简单却熟悉,面糊的香、鸡蛋的香、辣酱的甜辣混在一起。我忽然想起学生时代的食堂,那种烟火味,像是时间的印记。
吃到一半,旁边桌坐下两个年轻人,一个穿工服,一个背着书包。他们在聊今年的春耕,谈到村里要引进新的水稻品种,说得兴奋。我听着他们的对话,心里忽然有种温热的感觉。原来生活不管在何处,都有它不动声色的希望。
——
夜里,我沿着牡丹江边走。江面上有薄雾,灯光透过雾气,映在水里,像散开的星。对岸的房屋安静,偶尔能听见狗吠。
我写下:
“宁安,是一座被水和历史环抱的城市。镜泊湖静如镜,渤海遗址沉如梦。这里的风吹过千年,也吹过每一个活着的人。湖光与古土交织出一种时间的温度,让人心在平静中生出敬畏。”
写完这些,我合上笔记本,望向窗外。远处的灯一点一点熄灭,只有河水还在流。
下一站,我将沿着国道西行,去到海林——一个以林业起家、如今因雪乡而闻名的地方。那里的雪和山、木屋与炊烟,会是另一种生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