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七七一(1/2)
从桦川到富锦,汽车一路沿着松花江支流行驶。四月初的江水已经完全化开,阳光照在水面上,亮得晃眼。车窗外不时出现成片的稻田,水波反光,像铺了一层细碎的银。司机是个本地人,姓赵,他笑着对我说:“富锦的好东西全靠这水,黑土地加江水,保准丰收。”
富锦县在地理上属于佳木斯下辖,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县城西边靠着松花江,东边是大荒湿地。车还没进城,我就看到成片的农田像棋盘一样铺开。赵师傅指着远处的一条渠说:“那是灌溉干渠,春天一开闸,整片稻田都能灌满水。”
进城的第一印象是宽敞。富锦不像南方的县城那样拥挤,街道笔直,两旁都是低层建筑。路上有运送农机的卡车,后面拖着插秧机和水泵。县中心广场上立着一尊青铜稻穗雕塑,底座刻着八个字:“稻香富锦,粮仓中国。”广场周围的花坛刚刚种上新花,工人们正往土里洒水。
我在县城北面的宾馆住下。房间能望见江堤,堤外是大片湿地。下午的风带着水汽,窗外的杨树叶在光里闪动。
傍晚我出门,沿着滨江路走。堤顶修得很平,铺着沥青道。人们散步、遛狗、骑车,孩子拿着风筝在跑。对岸是一片低丘,夕阳照过去,颜色像铜。江边有渔民在收网,几条船靠在浅滩上,木桨上挂着水珠。一个老渔民穿着旧棉袄,蹲在船边择鱼,我走过去跟他聊了几句。
“这水现在干净多了,”他说,“以前咱这捕鱼多,后来禁渔,就靠养殖。稻田养鱼,鱼吃虫子,稻长得更好。”
我问他几年没出远门了,他笑道:“咱这地儿好,有饭有水,还出粮,出去干啥?”
这句话很简单,却有一种稳重的底气。
第二天早上,我起得很早。天边刚泛亮,江面上有薄雾。远处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声,我知道那是农户在整地。富锦是全国有名的商品粮基地,这里种稻的历史已经几十年。每年四月,插秧前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
我跟着赵师傅去了郊外的稻田区。田面宽阔得让人眩晕,几乎看不到尽头。稻田被分成整齐的方格,每块地之间是水渠。渠水清得能看见底下的小鱼。地头有几辆插秧机在试转,机器的轰鸣声混着水声,空气里都是泥的味道。
一个四十来岁的农户穿着水裤,脚下冒着水泡。他姓孙,是合作社的管理员。
“这片是我们合作社的示范田。”他说,“全部机械化种植,秧苗是自己育的,质量好,出芽率高。”
他让我上车去看。我坐在插秧机上,看着秧苗一株株插进泥里,机器在水面上划出整齐的线。阳光照在水田上,反射出金色的光。孙师傅说:“每年都盼着好天。你看这水,亮得像镜子,这就是富锦的命。”
他指着远处的江堤:“咱靠这江吃饭。富锦就是江养的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