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造反,从忠臣开始 > 第 211 章

第 211 章(2/2)

目录

至于执行问题,周国公卿这几年才应付过一遭审计部的审查,怎么可能让被征服的宋国世族过得比他们还舒服,不把对方皮扒掉一层都是好的。

几个将领并未对皇帝的战略提出异议,窦显则出言询问了攻打荆州需要的人马,从诸将口中得出了一个相对意外的数字,连带水师,一共五万人足矣,最多不会超过八万。

这个人数有些出乎众人的意料,姚盛的解释则有理有据:“南方多水泽,并不适合大军展开对峙,人多了也不方便打理卫生,反而更易引发疫病,选精兵速战才是正理。”

如此他们就放心了,窦显问了第二个问题:“若要一并攻打益宁二州呢?”

益宁二州虽然人口流失严重,但混乱程度堪比宋室南渡时的北方,遍地都是草头王,难得不是入蜀,而是清缴那些占山为王的山匪,想要彻底平定难度反而比南荆州要大,诸将和议之后给出了十万人这个相对保守的结论。

“此事我倒是能说上几句。”

秦潇缓声道:“我在秦州安置流民时得知,益宁二州因为连年战乱,田地荒废严重,有的军中已经开始与百姓抢夺桑葚充作军粮[1],这样的匪类不可能与我军相抗,所依仗的不过是人多势众。因此要迅速控制益宁二州也并非全无办法,只需以精兵控制当地要冲,不使益宁之人有东逃之路,而后便可据城抚民。”

“若只是因无以为生不得不寇掠的,自然会来就食,如此徐徐而行,足以拖到南荆州战事了结,届时再腾出手将益宁二州细细清理一遍亦无不可。”

类似于从前灭燕,先占领地盘,而后再慢慢进行后续治理,见皇帝没说话,众人心里有了底。

皇甫恺也站了出来:“臣以为楚王之言颇有可取之处。”

他从袖袋里取出一封信件由侍从转交给秦琬,“小女游历至蜀地,托人送了信回来,其中谈及二州现状,教人不忍卒读,我军若要去益宁二州,的确当以赈灾抚民为上。”

皇甫恺那个满天下跑的长女在京中称得上风云人物,有她前往凉州游历的壮举在前,没人质疑对方怎么在益宁两州活下来。

别问,问就是修道有成不同凡俗。

秦琬看得眉头紧锁:“近年益宁二州并未遇水旱之灾,便是州中军阀匪首略擡擡手也能教治下百姓有些活路,怎么还能把人逼得易子而食!”

此言一出,群臣惊诧。

蜀地相对封闭,前往周国又要翻阅崇山峻岭,还挂了个敌国的名头,愿意来且能来的人到底少,他们虽然能打听出一些消息,但要说有多全却谈不上,否则秦琬也不会把秦潇指派去安置流民。

现在有人深入其间将消息传回来,朝臣传阅之时不免觉得触目惊心。

自世祖至今三十年,年轻官员何曾听过这样的人间惨事,不觉义愤填膺,反倒是一些从前赵末年走过来的老人心头哀叹,这几十年安定下来,甚至让他们有种身处太平盛世的错觉,现在却被当头一棒,提醒他们如今还是乱世。

对于群情激奋请求皇帝出兵吊民伐罪的年轻人,他们一致保持了沉默。

秦琬略有些头疼,灾民和灾民是不一样,若是益宁两州中已经有地方被逼到易子而食的地步,那赈灾所需的粮食,或者说需要的军粮就多了。

粮食其实还好说,真正难的是兵力调配。

她隐约能察觉到窦显打的主意,不觉有些无奈,如今的情形,三线用兵怕是难了些,但要因此放弃益宁二州,她是绝对不肯的,还得想个两全的法子。

秦泓出面制止了还在请战的朝臣,沉声道:“益宁二州有天府之称,人口取个整,按照五十万户来,除去死于战乱的、逃难的、沦为匪徒须得杀了了事的,便取高值四十万户计算,当地并未有天灾,所以闹到这等地步,更多是人祸,因此二州不缺粮。

我军若要平乱赈灾,只需在二州挑几个大的军阀杀鸡儆猴,将他们囤积的粮食分给百姓,便足以收拢民心,届时我军有二州百姓支持,便可招募乡民团练以清缴盗匪,如此所需的兵力并不多,只要耗费些粮帛便够了。”

而比起人来,周国显然不缺钱。

她看向窦显:“尚书令的意思孤隐约能猜到几分,若要作势图谋淮北,不一定需要大军压境,令一位高权重之人亲赴前线同样足以壮大声势。”

阳平王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太子的意思是?”

“孤可以带兵前往淮北充当疑兵。”秦泓这话掷地有声。

秦琬忍不住瞪大眼睛,众臣同样下意识看向皇帝。

天也,太子公然染指军权!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