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4 章(1/2)
第 204 章
宴会结束的第二天, 吕直跟个鹌鹑似的到御前请罪。
秦琬现在已经不指望他能发表什么高深的政见了,直截了当问他:“你那个长史呢?”
时隔多年再次听到秦琬这“让你爹来和我聊”的语气,吕直却半点不敢生气, 唯唯诺诺道:“两个月前吕桂妻子过世, 他归家治丧去了。”
从临漳一路扶灵回大兴, 再加上操办丧事与回程,两个月确实有点紧张。
外置大脑一走几个月,难道就没给他留点后手?
秦琬又问:“王显则为漳州别驾, 难道不知道名单?”
别是吕直看王肃去后王家权势不如从前, 私下排挤王宪吧?
吕直要是知道秦琬在想什么一定大呼冤枉,王宪的女儿还在宫里给太子和楚王当伴读,他就是再没有政治敏感度,这点眼色总还是有的。
王家从王肃往下, 三代人被两代皇帝安排地明明白白, 摆明了要让王家与国同休,他脑子被驴踢了才会去招惹王宪。
顶多平时有些敬而远之罢了。
这也是周国勋戚对王家人的普遍态度, 世祖当年为了维护王景穆处置了多少人, 当今更是因为王景穆离世心痛呕血,王家的小孩刚出了孝期就把人接进宫养着, 生怕父母守孝饿着孩子。
这哪是一般的臣子, 这是周国两代皇帝的心头肉!
根本碰不得。
然而他根本没听懂秦琬的潜台词,只是老老实实地回答:“遴选乡老名流入宫赴宴一事, 是治中卢明义办的。”
又是关东世族。
不过治中负责人事工作, 让他来负责倒也不算错。
看来不是特意排挤,只是态度公事公办不算亲近, 倒不好为此挑他的错处。
“关东世族出家为僧者亦有,那竺道明俗姓为何?”
秦琬这话已经近乎明示, 吕直快把头埋到地里去了:“此人出身清河崔氏,为卢明义妻兄,臣想着好歹是我朝官吏的亲眷,总不至于如寻常僧人一般心怀怨忿,这才同意了。”
“你带兵把崔卢两家的田产分给百姓时怎么不想想他们也是我朝官吏?”
“这不是时移世易……”
大家总要过日子的嘛,哪能老揪着过去的一点恩怨不放,要是连这点区区小仇都放不下,还做什么官,直接隐居山林当野人去吧,日子久了还能混个隐士的名头。
秦琬都被他气笑了,这什么大傻子。
从前周国内部皇室勋贵互相联姻,各家利益早就绑在一处,强行切割的损失只会更大,所以才不会为了区区家财/几条人命闹掰,关东世族那能一样吗?
“关东世族本来跟着虞氏吃香的喝辣的,作威作福不知天地为何物,咱们突然跑出来把虞氏料理了,还要抢了人家家产,现在这些人迫于我军威势不得不出仕,你居然还指望他们对大周忠心耿耿?”
秦琬恨不能掰开吕直的脑子把道理灌进去,“当初关东清查户口均田,不知有多少世族借着僧道之流转移财产,如今他们转移出去的财产被一网打尽,他们没背后捅咱们几刀都是监察严格的功劳。”
吕直虽然跟在王肃身边参与了均田的全过程,但只负责提供武力威慑,并不知道具体内情,以吕桂的品级也接触不到这些事,现在听秦琬说起才明白过来。
合着这群人被二次抄家了啊。
吕直终于找回了被他抛弃多年的脑子,他再次低头请罪:“是臣耽于安逸放松了警惕,险些使妖僧动摇人心,请陛下责罚。”
这话还像点样。
秦琬软下语气:“也是我忘了让人再查一遍赴宴僧侣的背景,倒也不能全怪你。”
皇帝居然会因为这种事往自己身上揽责任。
吕直两眼一红,感动道:“陛下还是罚臣吧,臣身为刺史却不能监察治下官员,又有何面目为陛下监察漳州。”
她也没说不罚啊,顶多因为反省到位罚轻点,瞎感动什么。
“你本来就是将才,不擅长安民理政也不是错处。”秦琬又铺垫了一句,才在吕直动容的目光中说,“我还要北巡幽州,你暂时不好挪动,这些日子吕桂不在,州中政务你就多听王显则的,等我回京便调你回去任右监门卫将军。”
吕直愣了一下:“国中何时有此职?”
难道他消息落后这么多?
“我刚想出来没多久,此事你心中有数即可,不要四处宣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