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造反,从忠臣开始 > 第 200 章

第 200 章(2/2)

目录

而京辅一带的兵权全在秦琬亲信手中,哪怕真有人召唤陨石控制了邵西,邵西的两大门户苇津和邵城还在戚竹和刘溪手中捏着,她要依仗关东之地打回来同样轻而易举。

要是这样都能出问题,秦琬觉得自己干脆找块豆腐撞死比较快。

这次倒没人反对,只是窦显私下寻上了赵洛,屏退众人后开门见山:“陛下此举似有打压阳平王之意。”

赵洛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如今三省之中,空缺的侍中是为郑伯安留的,待到薛敬德致仕,尚书省中亦有辛孟仁一席之地。七位宰相我等居其四,若是逼得太紧,只怕宗室不会答应,别忘了还有个晋王。”

看看世祖在时宗室过得是什么日子,权兼三省都是常态,哪怕是个毫无功绩的二十岁小年轻,到了地方也是一州牧守。

现在呢,就剩下小猫小狗三两只,朝堂上都快没有宗室的立足之地了!

尤其是被姊妹抢了资源的魏赵燕三王,他们几个私下抱怨被越王告到御前,赵洛几人都有所耳闻。

以小观大,若是对宗室逼迫过甚,他们跑去拥立晋王,难道还能寄希望于晋王继续和四王之乱时一样,迅速与反贼撇清关系吗?

到时候又是一桩麻烦事。

窦显摆手道:“我岂能不知见好就收的道理,只是阳平王在尚书省主政近二十年,结交的官吏党羽不知有多少,否则太子之外,阳平王监国才是顺理成章的事。陛下既然对阳平王有戒备之心,我等也该忧君之忧才是。”

阳平王不能动,阳平王的党羽还不能动吗?

不把那些格格不入的老人踢走,他们培养出来的新人怎么上位。

“我记着你曾说尚书省各曹多有勋戚子弟荫官?”赵洛问。

窦显心领神会:“如今倒还好了些,早年世祖善待降臣,燕国旧臣大都有个一官半职,虽然职位不高,但各处都插了一脚。如今虞氏两次作乱,那些燕国旧臣被连累罢官流放的不在少数,国中算是少了许多冗员。只是勋戚荫官之事古已有之,若要对此事下手,只怕难。”

难也得做!

从前勋戚荫官大都是将人放到皇帝身边做近臣,真有才干才会外放实职,现在的勋戚靠着荫封拿了只领工资不干活的散官还不够,还要再给自家后辈谋一份有实权的职官,未免过于贪心。

偏偏因为乱世之中皇权被削弱,皇帝还不好得罪手下将领,否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等到陛下巡视关东回来之后再提此事会更稳妥些。”

出巡也是彰显皇帝统治稳定性的重要形式,走到哪被刺杀到哪,和不论到哪百姓都箪食壶浆肯定是两回事。

声望这种东西虚无缥缈,却又实打实的影响着政局,当大多数人都愿意听一个人的话时,权力自然也就流动到了这个人手中。

秦琬这次特意挑了以阳平王为首的老臣与将领随驾,为的就是告诉他们,周国能压下国内各族矛盾维持如今的版图,不是周国朝廷自己有本事,而是她和她所支持的尚州学派深入民间不断调和。

没了周国她一样能依靠尚州学派重建一个政权,但离了秦琬的技术支持和无数尚州学派的官员,由他们主政的周国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割据政权。

如果他们能就此认清局势乖乖听话自然皆大欢喜,如果认不清那就别怪秦琬不客气了,毕竟她已经给了这些人两年多的时间来接受头上换了新皇帝的事实,还看不清局势也没必要继续留在朝中。

这一套先礼后兵的手段虽然最大限度避免了政局动荡,却不免有委屈自己人之嫌,现在赵洛和窦显终于看到了曙光,却还得再忍快一年才能上奏,虽然心里知道得顾全大局,再拟方案时却不免带出了几分怨气。

赵洛一手端着茶盏,慢悠悠地拂着茶叶:“如今国中荫官无甚定制,有的勋戚之家甚至恩荫五六人,这不免太过。以我的想法,不如将恩荫的直接授官改为入大学读书。

还有大学的举荐权也得收紧,有些走举荐进入大学的学生没有半点向学之心,在大学复读多年直至被除名,严重影响了大学的学风和声誉,日后若再有此等事,就剥夺举荐人的举荐权。”

门荫说到底还是贵族世袭与九品中正制的残留影响,如今周国世族虽然受到空前打击,但由于前期受过较好的家庭教育,他们走大学的路子做官还是要比寒门子弟有优势,除非秦琬直接效法前辈从物理上消灭他们,否则很难根除这种现象。

这也是秦琬迟迟没有拿出正式版科举制的原因,到时候再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选出来一堆被她抢了家产的世族子弟,那才是真的给自己添堵。

赵洛提议直接砍了荫官,将其改为入大学读书,其实也是在继续拔高吏部面向大学生的选官考试的地位,为之后科举制做铺垫。

他们见过秦琬组织的小型选官考试,糊名、誊卷等法子也并不陌生,显然这已经是当下所能拿出来的最公平的选官制度,虽然眼下时机不成熟,但一步一步往前走,总有正式推行的一天。

窦显却在仔细思考后摇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