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第 165 章 我想去看看。(1/2)
第165章 第 165 章 我想去看看。
另外, 弘晖学校想做大做强,就不能只局限于京城之内。
而且,学校也最好是不要那么的团结一心, 但是不能团结一心, 也不代表要互相仇恨。怎么说呢,就跟大学生一样, 大学生是一个群体,但是不同学校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学校,别人的学校,也都是有不同的态度的。
如此一来, 既能团结,也不会抱团。
那拉金婵沉思几天, 最终决定,将弘晖学校分开。
之前是分了学院, 现如今就是分学校。所谓的分学校,也差不多是按照类型来分。
将整个艺术类的先给拆出来,包括书画,还有乐器这些, 都给分出来,专门创办一个艺术学校,然后,更正名字, 将弘晖两个字给去掉,换成京城两个字。
如此一来,京城第一家艺术学校就……正式命名了。
顺便,胤禛下旨, 取消乐籍。
民间顿时沸沸扬扬的,怎么说呢,下九流的想法是整个社会根深蒂固的想法,皇上取消乐籍很好说,毕竟现如今的皇上是个仁善的,登基第一年就取消了奴籍,然后逐步的取消了蜑户,军户等等,现如今又取消乐籍,这只能说明皇上仁善,在皇上心里,众生平等。
可皇上取消了乐籍,也不代表大家都高看乐籍的人。
唱戏的自来是下九流,舞姬还有个说法叫舞妓,说相声的,弹唱的,说书的,这些都属于下九流。
然后皇后娘娘分出来一个艺术学校?
怎么的,这些下九流还能去读书?读书了再来做下九流?
这就让人很想不通了,到底是怎么一个意思呢?
这下九流的说法,也并非是民众偏见,而是社会形态的组成问题——除非是那种正经戏班子,给后院小姐夫人们看的,否则外面看戏的,大多是男人。
掏钱的是男人,那不管是戏剧的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肯定是以讨好男人为主的。
既然不雅观,龌龊,那民众提起来,自然也不会将这些东西当成什么高雅的东西。
那拉金婵叫了十三福晋和十四福晋来:“这艺术学校呢,我打算让你们两个来管,首先是这个校规的制定,弘晖女子学校那边的第一条规矩就是但凡弘晖女子学校出来的女生,绝不能为妾,也绝不能和人通奸,绝不能做外室,通房。”
所以艺术学校这边,也需得将这一条给加上。
十四福晋犹豫了一下就说道:“怕是会没人来读……毕竟,就算说是艺术,但出来也是唱戏的,说书的……”
“朝廷会组建国家乐队。”那拉金婵说道,也就是国家队的,就跟七十年代的文工团一样,下乡宣传政策这些,因着不识字的百姓多,你和他们说朝廷下达了什么文书,他们十有八九是听不懂的。
若是有他们能接受的表达方式,那就是真正的宣传到位。
“而且,这个完全是可以和印刷局那边合作的,他们出本子,艺术学校出人,下乡演出是有……朝廷的拨款的。”那拉金婵详细的将这个艺术学校的必要性,以及将来的工作内容,未来发展给说一下:“再者,宫里宴会这也是需要人的。既然皇上取消了乐籍,那总要有个说法,否则日后这宫中宴会,谁来助兴?”
当然,此助兴非彼助兴。
现如今宫里乐t坊的师傅们,当然不是说取消了乐籍,就将人给赶走的——他们许多人,都没有个住处,赶走了人能去哪儿呢?
正好,这会儿可以塞到学校那边去教本事。
十三福晋沉思片刻,立马问道:“四嫂的意思是,日后民间不许私自买人开戏班?”
那拉金婵笑道,冲十三福晋点头:“有这个意思,民间戏班……龌龊太多,当然本宫也不是说所有的戏班子都如此,但十个里面有五个,私下里都有见不得人的事儿,要么是逼良为奸,要么是拐卖人口,朝廷接下来就要逐步的取消民间这些戏班子组织。”
当然,这个估计得很久很久之后,毕竟艺术学校也没那么大,不可能说三五年内就能将全国各地所有的市场都给填充上。
原先戏班子里的人,大约到时候也会征用——当然,前提是没有犯罪行为的。
反正就是将这艺术学校的重要性给大大的强调了一下。
十三福晋是很有雄心的,十四福晋沉吟片刻也应了下来,笑道:“本来妾身正要说找些事情做,没想到四嫂提前给安排好了,多谢四嫂看重,您放心,既然这事儿您交给我们两个,我们必然给您办好了。”
接下来分出来的是农学院。
农学院的规矩和女子学校以及艺术学校的不一样,农学院第一条规矩就是但凡能提高粮食产量达到三成以上的,或者改良水果蔬菜产量提高三成以上的,朝廷必定授予奉恩将军以上爵位。
也就是说,最低也是个奉恩将军。
若是能改良粮种,提高粮食产量达到五成以上的,或者水果蔬菜产量能提高到五成以上的,朝廷必定授予伯爵以上爵位。
以此类推,最高是公爵,也就是国公爵位。
盛世太平天下,爵位这东西,是最不好得的。就算是承恩公,一朝也只那么一个,最多两个,若是和康熙一样克妻的话就没得说了。
所以农学院这规定一出来,弘晖学校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直奔校长王先生的办公室,想问这转学院的事儿。
原本弘晖学校也是有农学院的,现如今只是分出来做农学校。
那拉金婵可不管自己扔下来多大的雷,反正粮食这万一,哪怕是三百年后呢,除了自家是有袁爷爷,别的国家,十有八九也还是为粮食发愁呢。
所以,要真有人作出了巨大贡献,给个爵位并不为过。
她巴不得有人赶紧将这爵位给得走,一来是好展示朝廷的诚意,也就是千金买马骨,二来呢,也给天下读书人一个提醒——科举八股要真的写不来,转行做别的也有出路。
一个艺术学校,一个农业学校,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学校就各自分开,冲弘晖学校独立了出来。
前者叫京城艺术学校,后者叫大清农业学校。
另外,胤禛也在朝堂上和百官们提出了条件——建立教育部。
将所有大学,归于国有。这意思就是,弘晖学校的收入,归于国库,但同时,艺术学校和农业学校,以及医学院的开销,也是从国库走账。
这就差不多是将这四个学校,和国子监并列了。
国子监的所有开销费用,也全都是走的国库。
另外呢,弘晖学校这四个字,是包括了两个学校的——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
朝堂上顿时争论不休,一部分人肯定觉得,艺术学校是收容下九流的艺人的,大夫也属于中九流,上不得台面,女子怎么能牝鸡司晨呢?所以这些学校,凭什么和国子监并肩?
至于农业学校,谁也说不出来种地下贱这种话,当然,明面上是肯定不能说的,但私底下如何想,谁也不知道,毕竟民以食为天,谁说种地下贱,泥腿子上不得台面,谁说不定就要被皇上给摘了官帽子了,连皇上闲暇时候都弄了几亩地在自己亲自耕种呢。
所以这抨击的重点也就放在了剩下几个学校身上。
皇上特意叫了诚亲王进宫,和他说起来教育部的事儿:“若是办的成,这教育部第一届尚书,非你莫属。”
这话跟给诚亲王打了鸡血一样,诚亲王激动的连夜写帖子,要将朝堂上说反对意见的那些人给筛选一遍,看谁是能最容易被说动改变立场的,就请过来好好的交流一番。
至于那些多就是扭转不了观念的,诚亲王也压根不去费神,反正到最后,皇上必然是有解决的法子的。
他现在主要做的就是让反对的声音小一点儿,好让朝堂上的局面没那么难看。
为这个教育部的事情,朝堂上整整争论了三个月——比当初建立商业部和军机处都有些难。但幸好的是,成果不错。
因为之前建立商业部的时候,就已经为教育部的事情打底了,那会儿诚亲王做的就已经是相当于教育部尚书的事情了。只不过那会儿只是提出一个说法,而且是只针对县学提出了些政策。
县学呢,本身就有朝廷的一些痕迹——成绩好的廪生,是可以免费在县学吃住,甚至能免费领取米粮的。
现如今朝堂上所有的争论也只是这很对大学,因为这几个大学一旦单独拎出来,和国子监并列,那就意味着,国子监以后就不会是大清唯一一个,朝廷能直接从里面挑选人才用的地方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嘛,一切都是利益纷争。
朝堂上需要的人本来就那么多,一开始,科举占六成,世袭占三成,国子监和举荐,还有别的来历的,再占据剩下的一成。现如今呢,皇上的意思是要将国子监的份额再给降低一些。
朝中官员,十个里面有九个,家里是有子弟在国子监读书的,毕竟有朝廷给的名额嘛,不去白不去。
为国子监争论,就是为自家争取,这点儿他们还都是能分得清的。
那拉金婵反正只管提出自己的建议,这和人吵架的事儿,就全交给了胤禛。胤禛是个好强的,当天吵不过就第二天继续吵架,然后连夜写自己的建议看法,以及针对对方的反驳。
一天天像是打了鸡血一样,那拉金婵看着都替他累得慌。
不过,幸好结果是好的,无论如何,这几个学校还是单独拎出来了——胤禛也怕弘晖学校单独做大做强啊,现在分出来了可就太好了,大家都多了选择,那也就不会抱团形成党争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